第11部分(第3/4 頁)
有人會問了,怎麼那個王文舉怎麼就不捎個信來呢?一年裡不跟張倩女聯絡,是不是他真的在京城另結新歡了呢?
你別說,事實還真是這樣。張倩女在這廂望眼欲穿,王文舉他那邊是全在溫柔鄉里。可憐這病中的張倩女每日精神恍惚,日漸削瘦,連張母也為之急得不得了,心裡這個後悔啊,早知如此,就先讓他們結了婚算了,這樣要白白饒上女兒的性命。你說這做父母的在兒女的感情事上,不操心不行,操心過了也不行,也夠為難的,這也算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的一種內涵吧。
8 但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3)
不論張母怎麼後悔,倩女的身體卻是一天天不行了。這時候突然有人來到張家,說王生來信了。倩女就像霍小玉見到李益最後一面時一樣,立即迴光返照式地就出來。開啟王文舉的信一看,信也很短,就一兩句,信裡說:
“寓都下小婿王文舉拜上岳母座前:自到闕下,一舉狀元及第。待受官之後,文舉同小姐一時回家。”
張倩女讀了這信,啊呀一聲,頓時倒地昏死過去。
我們看這信的內容主要提供了三點資訊:一是考上狀元了,二是等授了官位就回來,三最關鍵,也就是張倩女昏死過去的真正原因——王文舉要和一位小姐一起回來。
那麼這個小姐是不是就是他在京城另結的新歡呢?如果是的話,說明王文舉已經不再認他與張倩女的這門婚事,那麼他們為什麼又要回到張家來呢?而且信的抬頭說的還是“小婿王文舉拜上岳母座前”,也就是以女婿的身份向張母說的話。也就是說這王文舉並沒有悔親。那麼是不是在外面先娶了小妾了?或者娶了別人回來又娶倩女做小妾,這說不通啊,因為在古代指腹為婚的婚姻,那就是正娶的妻啊。
你看,我們在這裡盤算,可以看出這個事情裡面還是有很多疑點的,所以不能急著就下判斷。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啊,張倩女她可是“當局者”,讀完了信,她眼裡只看到了那一句“文舉同小姐一時回家”,這正是她早晚擔憂的事情,如今果然發生,這種打擊太直接了,而且對張倩女來說也是太關鍵了,於是她根本來不及思考,就因此而一命嗚呼了。
張倩女就這麼死了,等王文舉回來的時候,再也見不到那個垂淚哀怨的張倩女了,見到的就只有床上倩女含怨而死的屍體。我們說見到了倩女的屍體,王文舉會不會後悔呢?他會不會像唐朝的崔護一樣抱著絳孃的屍體大哭,從而又把倩女給哭活呢?
事實上王文舉既沒有大哭,也沒有懊悔,他只是表現得很詫異。王文舉跟丈母孃和梅香說,你們搞錯了吧,倩女明明跟我一起從京城裡回家來的,怎麼會在家中病死了呢?
大家一聽,都不說話了,為什麼呢?因為都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如果王文舉說的實情,那麼那個跟他一起從京城裡回來的那個張倩女,毫無疑問,可能就是個鬼魂而已。所以張母當時就提出了這個看法。
可也不對啊,按照當時人對鬼魂的理解,肉身死了才會有靈魂出竅的事兒,這邊張倩女雖然病病怏怏的,但也沒死啊,那邊王文舉怎麼會與倩女的鬼魂生活了一年了呢?難不成是什麼女鬼裝成了張倩女的樣子來迷惑王文舉。
於是王文舉回頭來找那位跟他從京城一起回來的“小姐”,只見她走進張倩女的房間裡,一下子就不見了。
原來,這位跟王文舉從京城一起回來的“小姐”還真的就是張倩女的靈魂。她在一年前王文舉離開的當天,就離開了自己的肉身,追隨王文舉進京趕考去了。
在一年前送別的那個夜晚,張倩女的靈魂在一條渡口邊追上了正在船中休息的王文舉。兩個人相見後,自有一番對答。
在張倩女表明要跟著王文舉一路進京赴考時,王文舉認為這是很荒唐的事兒,古代有武將帶著老婆去打仗的,可哪有文人帶著老婆去趕考的呢?所以當時王文舉就說倩女胡鬧,就明確要趕著倩女回家去。可見,王文舉的態度還是很鮮明的,那麼在講究“三從四德”的古代社會,張倩女又是怎麼跟定了王文舉一路到京城去的呢?
張倩女先是說了對二人婚姻狀態的擔心。因為母親嫌貧愛富,讓我喊你作“哥哥”,雖然這是違揹我的意願的,母親也許諾你若是得官,婚事還是照舊的,但我不放心,這事一旦節外生枝,我女孩兒家的幸福可就給毀了,所以我要跟著你走。
這時候王文舉的回答則是:“古人云‘聘則為妻,奔則為妾。’老夫人許了親事,待小生得官,回來諧兩姓之好,卻不名正言順。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