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1/2 頁)
這壞蛋一發狠,老天竟也變了臉。沒過多久,李自成攻下了北京,明朝滅亡了。遺老遺少們趕快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弘光小朝廷,奸臣馬士英成了執政大臣。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馬士英立即起用阮大鋮為兵部侍郎,隨後又升為兵部尚書。這一下,臭鹹魚翻了身,阮大鋮要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要對著復社的那幫小夥子們大吼一聲: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18 舞低楊柳樓心月,唱盡“桃花扇”底歌(4)
“俺胡漢山又回來了!”
先是陳貞慧等人下獄,幸虧侯方域跑得快,投奔到揚州史可法的麾下為抗擊清兵做貢獻。因為屬於“跑路”,所以也不可能帶上李香君,兩個人珍重惜別,李香君拿著那把定情宮扇發誓一定要等侯方域回來。
但侯方域跑了和尚,卻留下了媚香樓這座“廟”,阮大鋮秋後算帳的物件也就對準了李香君,於是就有了我們開頭說的“血濺媚香樓”的情景。
在李香君昏倒後,又是那位楊龍友及時出現救助了她,還從血泊裡撿到了那柄絹面宮扇,楊龍友為李香君的氣節所感動,依扇上的血跡,點綴成朵朵桃花,於是就有了這把傳世的“桃花扇”。說到底,這桃花扇象徵的就是李香君寧折不彎的氣節和一種“血染的風采”。
阮大鋮一計不成,又施一計。李香君傷還未愈,阮大鋮就打著皇上聖諭的幌子,把李香君徵入宮中充當歌姬。
這下李香君沒辦法了,她本來就是歌妓,怎麼能違抗聖旨呢?她只有緊緊地抱著她那柄用鮮血寫成的桃花扇進了深如海的深宮。
在一次宴會上,瘦小的李香君借唱戲的機會當眾痛罵阮大鋮與馬士英,最難能可貴的是她罵阮大鋮不是罵的個人恩怨,而是罵他們喪權誤國,陷百姓於水深火熱,這讓這位逆境中的女子的形象更加高大了起來。
幸好,在阮大鋮要進一步加害她之前,南明朝也亡了,清兵攻下南京的時候,李香君隨著宮人逃了出來,等回到媚香樓,卻發現早已是一片火海。這一下,天地茫茫,卻舉目無親,而侯方域又因戰亂而音信皆無。李香君唯有捧著一把桃花扇,獨立在橋頭,看古老的南京城在戰火中戰慄。
這時候,幸好當年教她戲曲的老師蘇崑生髮現了她,帶著她逃了出去。電視劇在處理這一處情節的時候,我覺得設計得很精彩。說侯方域在揚州兵敗後也回到了南京來找李香君,就在李香君靜立橋頭的時候,侯方域則正在媚香樓附近找她,可終於沒能發現,致使兩個在戰火中擦肩而過。
當然,這種構思是很時尚的,也是很技巧的,孔尚任畢竟還不如現代的編劇們那麼會玩花活。在孔尚任的《桃花扇》裡,蘇崑生救走並安頓了李香君後,受李香君所託尋找侯方域,並最終將那柄鮮血染紅的桃花扇交到了侯方域的手中。侯方域在尋找李香君的過程中,又橫生枝節,再次被阮大鋮報復,下在了大獄,後來經多方營救,終於在南京的棲霞寺找到了李香君。二人劫後餘生,卻要面對國破家亡的慘痛現實。在歷史的興亡面前,兒女情長竟變得無從寄託,於是兩人於痴情中夢醒,雙雙出家,用一種宗教式的蒼涼為這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劃上了一個嘆息般的句號!
但其實,這並不是真實的歷史。真實的歷史要遠比這更蒼涼得多。
開始的時候,李香君與侯方域好像還有情人終成了眷屬。他們一起回到了河南商丘,但侯家已為侯方域娶了正室,李香君只能屈居為妾,後來侯父又知道了李香君的妓女身份,甚至要把她趕出家門。
入清後,侯方域終於沒能堅守住他們那幫年輕人所提倡的操守和氣節,去參加了清人的考試,結果考得還不理想,只中了一個副榜,這下連李香君也看不起這位當年意氣風發的帥哥。在對侯方域的失望與侯家眾人的排擠下,李香君在貧病中鬱鬱而終。侯方域則深陷失節與失去李香君的痛苦中,於是把自己的書房改名為“壯悔堂”。人才入壯年便已後悔終生,而惟有李香君的煢煢孤墳與此為伴,這不是一種最大的蒼涼嗎?
不過南京本地的傳說卻是李香君最終是獨自在棲霞山葆真寺出了家,並最終葬在了這裡,至今棲霞山還有李香君的遺冢。
當然,老一輩的人可能還記著另一種有名的結尾,那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電影版《桃花扇》的結尾。說李香居隱居棲霞寺,守著那柄血染的桃花扇,也守著自己對愛情與人生的理想苦苦等候著侯方域。結果八年後,侯、李二人終於在山寺相遇。當李香君得知侯方域已變節降清時,憤而撕碎了當年才子題詩、佳人濺血的桃花扇,與軟弱的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