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崇禎想了一下,然後向官員們表達了這樣的意思:初三就要發生兵變了,今天已是初二,哪怕現在就把兵餉送過去,也來不及了。我就奇怪了,為什麼我們大明的兵一切都向錢看呢?在這個世界上,錢真的那麼重要嗎?沒錢就不打仗了?不保家衛國了?不過這事情說到底,還是我們的高層將領出問題了。他們脫離群眾了,高高在上了。將不愛兵,兵怎麼會護將呢?那個畢自肅,堂堂的遼東巡撫,怎麼就能被我們自己的兵給綁架了呢?還有那個袁崇煥,打仗是有一手,可論到服人心,差遠了!錦州兵變、寧遠兵變……這樣下去,五年時間怎麼平遼?所以,要我說啊,這將與兵的關係說到底就像一家人當中的父與子。父慈才能子孝。把父親做到位了,兒子不敢叛也不忍叛;父親不仁不義,兒子才幹出綁架父親的事來。其實啊我還真不是小氣,不是我捨不得發兵餉,這錢本來就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不管是國庫的還是內府的錢,都可以拿出來當兵餉,我只是心痛啊,軍隊已經亂到了這個地步,軍風敗壞如斯,軍將不軍,國將不國啊!
崇禎說到最後,自個兒被自個兒感動了,竟當場痛哭起來。群臣們也覺得皇上真是不容易,就都跪下來陪著痛哭。大明王朝一時間哭聲一片,崇禎突然覺得這是不祥之兆,哭聲戛然而止,群臣們也本能地剎車,紛紛抬頭看崇禎等他拿主意。
畢自嚴沒有抬頭。他已經從崇禎的話裡聽出給錢的意思了。是啊,誰都不是傻子,寧遠兵變不馬上平息的話,後果大大的嚴重。皇上肯定知道,到了這個地步,不給錢是不行了。父子關係云云,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聽皇上的意思,所出兵餉是要內府和戶部分攤了。只是,內府會出多少兵餉,戶部又該出多少兵餉,畢自嚴心中實在沒底。唉,一番討價還價是避免不了了。畢自嚴決定將哭窮進行到底,戶部能少出錢就少出錢。要知道,國庫裡這點錢,多少雙眼睛盯著啊。
畢自嚴還沒盤算完畢,禮部右侍郎周延儒開腔了。周延儒聽出了崇禎對出兵餉的不願與不捨,忙順竿爬猴。他說皇上真是宅心仁厚,這前一段寧遠兵變袁崇煥將地方財政上的錢拿出去嘩嘩地發,對兵變一事不但不處治反而一味縱容,開了一個很惡劣的先例,現在他又順竿爬猴,試圖讓大內出錢。皇上啊,大內絕不能出錢。皇上想想看,如果這次大內出了錢,以後其他邊防各部效仿袁崇煥的做法怎麼辦?這樣長此以往,不……不成了無底洞了嗎?
崇禎聽了“無底洞”三個字,心裡猛地一驚,忙問周延儒:那你說說看,有什麼好法子?
周延儒覺得一時不好說出口。是啊,財政危機是個老大難問題了,而拖欠兵餉只是表面現象。史載:明代自中葉以來就一直受困於財政危機。自萬曆四十六年始,錢就不夠用了,“遼東兵事興,先後增賦凡五百二十萬有奇”。但是,加派並沒有緩解大明朝的財政危機,卻使危機進一步加深。崇禎元年時各邊欠餉竟達五百二十餘萬兩,“寧夏欠十之四,甘肅欠十之六,山西欠十之七”。毫無疑問,一旦袁崇煥的遼東守軍拿到足額的兵餉,寧夏、甘肅、山西等地的駐軍會立馬掀起轟轟烈烈的催討所欠兵餉運動,再加上其他各守邊駐軍的友情加入,真是國無寧日啊——何止國無寧日,弄得不好這大明朝就被他奶奶的給推翻了。五百二十餘萬兩啊,那都是士兵們的賣命錢,崇禎要是不給,只怕兵們要把紫禁城拿出去典當了。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節兵餉要不要給(3)
周延儒最後囁嚅著說出兩層意思:如果是治標的話,遼東兵餉不能不發;可要是治本的話,還需想一經久之策。
畢自嚴突然有了個主意。他開口說話了:皇上,看來只能是加賦稅了。也不多加,全國土地每畝只加三厘。這樣,我們每年的財政收入可以增加一百六十五萬兩,兵餉問題自然可以逐步得以解決。
就像突然發現了一個新大陸,滿朝文武都興奮起來。是啊,這麼簡單的問題,怎麼沒想到呢?他媽的,這功勞白白讓老畢給搶了去。
就在眾官員一個比一個High的時候,崇禎卻是左右為難。現在全國土地的賦稅已經是高得不能再高了。早在萬曆年間,每畝地已加了九厘的稅,農民們大多一個勁地翻白眼,如果在此基礎上再加三厘的話,收不收得上來另說,怕是農民們連暴動的心都有了。可要是不加稅,這兵餉怎麼辦?兵餉問題不解決,怕是軍隊要起來暴動。事實上,軍隊已經起來暴動了,現在不正開會解決平暴問題嗎?
崇禎陷入了兩難選擇。
唉,人生就是兩難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