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精神永續的無限希望。
情感的紐帶
畢業回國後的三十多年裡,留蘇學子們在繁重的工作與家庭負擔中奔忙,幾乎無暇顧及同窗之誼。
於百川'U41':
“我們這些人在退休之前,大家都在沒白天沒黑夜地忙工作,彼此之間幾乎顧不上有什麼聯絡。有時候,老同學住處相距也就隔著一條街,可是彼此都不知道對方的下落。”
九十年代初,大部分學長從工作第一線退了下來。同窗之情的感情紐帶再次將大家凝聚在一起。在留蘇分會的穿針引線下,各個原蘇聯高校畢業生的校友會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來。
在所有六十八個校友會中,列寧格勒礦業學院校友會稱得上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1989年,在籍傳茂等三人的倡議下,一部分列寧格勒礦業學院的畢業生們開始定期聚會活動,形成了校友會的雛形。1995年,校友會正式成立,大家推舉了會長、副會長、秘書長等領導成員。會上明確了校友會的宗旨:“加強聯絡、交流資訊、組織聯誼、增進友情、為校友服務。”
據現任秘書長於百川介紹,列寧格勒礦業學院共有在冊中國留學生一百七十八人,其中已有二十七人去世,還有一些人移居海外,平時保持聯絡的大約一百二十人。校友會編印了同學錄,散發到每個同學手中。每年春節,校友們都要舉行聚會,共敘親情。一些住在北京周邊地區的校友,從外地開車,有的甚至坐火車趕來。
由於地礦工作性質的緣故,校友會有一半的成員分佈在祖國各地。列寧格勒礦業學院校友會定期編髮的“校友會簡訊”,像一條牢固的絲帶,將大家的心緊緊繫在一起。
據於百川介紹,“校友會簡訊”第一期只有簡單的一張紙,到現在已經有六張紙十二頁,每期約兩萬字。包含留蘇分會資訊、校友來信摘登、開展活動簡報;活動基金募集和使用情況、返校旅遊見聞、出國探親感受等欄目。“校友會簡訊”每年出版三期,贈送給所有能聯絡上的校友。
“校友會簡訊”受到了同學們的熱烈歡迎。在全國各地的校友們透過它,及時瞭解到留蘇分會和校友會的各項活動。大家踴躍來函,介紹自己的生活情況和養生心得,表達對老同學們的問候。“校友會簡訊”在留蘇分會、校友會、校友們之間架起了資訊的橋樑,成為校友們溝通情況、傳遞資訊、增進友情、互致敬意的精神園地。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十三章 百川入海(4)
任何組織的運作都離不開資金的保障。列寧格勒礦業學院校友會成立之初,便確定了活動基金募集的原則:“自願交費、數額不限、次數不限,公開監督”。共同基金的交納得到大家的積極響應,繳費金額從十元到一千元不等,繳費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基金主要用於“校友會簡訊”的印刷和派送、同學聚會時的經費補貼、接待外地校友、購買留蘇分會刊物送給外地校友等。校友會還自費印刷出版了《無私的奉獻、永遠的紀念》一書,作為對同窗之誼和地質工作者奮鬥歷程的永恆紀念。
校友會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在一次對校友的救助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1996年8月下旬,北京的趙鴻才學長到洛陽出差,意外得知了三十六年未曾見面的同學黃士傑、張樹平夫婦的下落。當她提著禮物,興沖沖地叩開老同學的家門時,眼前的情景簡直讓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房間裡,家徒四壁。丈夫黃士傑身患帕金森氏綜合症,說話戰戰兢兢不能自已,終日臥床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張樹平患心臟病和神經衰弱,一臉病容憔悴不堪。還不到六十歲的兩個人,看起來像七八十歲的人一樣衰老。
老同學久別重逢,沒想到卻是這樣一個淒涼的光景。三人執手相看淚眼,未語已先哽咽。
黃士傑、張樹平兩人畢業後,雙雙被分配到洛陽礦山機械廠工作。繁重的任務,日夜加班,嚴重摧殘了兩人的健康;再加上操勞過度,營養不良,到老時紛紛病魔纏身。黃士傑的治療需要服用特效藥,每月的藥費在四百元以上,都不能報銷。張樹平自己患病也要治療,還有女兒在上大學。而由於退休時間早,兩人退休金合起來還不到八百元,連藥錢都不夠,全家的生活陷入極度困苦之中。
趙鴻才回到北京後,立即聯絡兩位同班同學,馬上向洛陽匯去五百元,以解燃眉之急。同時,她向校友會負責學長詳談了黃士傑、張樹平夫婦的情況。校友會領導成員馬上開會商量應對措施,決定速辦兩件事: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