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部分(第3/4 頁)
“所以三百六十個州,一千五百五十七個縣。初選人數為三萬多人,每州再將這些人考核,減去約四成。再挑選出極優秀三人,魁元一人。其中魁元免試,可直接入學。但在分院之時,卻要接受六院各院長的再次考核,如不過,只能另選別院。這三百六十人,所有花銷都有戶部支付。”
李元興聽明白了,這就是特優生,免學費,發生活費的。
“優秀者三人,在學院考試,再爭三百個全免,以及三百個免學費的名額!”
這個提議真的不錯,給優秀的寒門學子一個機會。
雖然每年加起來才九百六十人,可對於古代來說,這是一個偉大的突破了。
“殿下,來長安考試的大約有二萬人左右,大唐皇家學院的錄取率禮部訂下為六成,也就是說,每州三成入學之外,另外還有相同的名額,天下大爭。以分數論名次,以名次決定入選。”
李元興點了點頭:“不算殘酷,至少有六成可以入學嘛!”
李元興心說,這比後世大學本科升學率只低一點點,當然,後世的大學數量多,大唐只有長安才有頂級學院。
劉政會看到李元興的表情,輕輕的嘆了一口氣:“殿下錯了。”
“本王錯在何處?”
劉政會示意旁邊一人起來講話。
“殿下,某是禮部學政。有一組資料包於殿下!”說罷,這位官員翻開本子:“長安縣,十八歲學子入考者八百六十三人,選二十人進入複試。長安城內,依四個縣的標準,選八十人進入複試,參考者達到了三千一百人。”
李元興當真嚇了一跳,這接近了八十分之一的機率,來參加皇家學院的考試,然後再砍掉一部分,百分之一的入選率。
“殿下,長安令四次上書,禮部特批,京兆各縣酌情增加,整個京兆平均下來都沒有增加到三倍。再說杭州一城,各縣加起來的參考者過萬人,而杭州那邊送來長安的學子,也不過一百八十人。”
“殿下,皇家學院是大唐最優秀的學院,自然是難進一些。臣下聽聞聖上已經批准了私學設立,各道建兩所官學,四所私學。這些學子亦可分流!”
“要快建呀。”李元興感慨的說了一句。
想到後世,頂級學院的與總考生的比例達到了一千比一,甚至幾千比一。
現在看來,不用幾年,大唐皇家學院的入學比例也能增加到一百比這樣的程度。
“殿下,不過山南道就沒有這麼緊張了,有些縣甚至都不夠二十人參加考試,自然全部都來了。所以這才有了增加各州保三成的規則。”
“本王有個意見,那個州今天應考的學子質量高,明年可以考慮提高一些。那個州太差,就減一些名額,不要減至零就好了。”
“是!”眾官員齊聲應到。
劉政會看看自己的懷錶,向李元興施了一禮:“殿下,還有一刻鐘就到了開考的時間了。”
“開始吧!”
李元興不知道大唐其他州縣的考試方式是什麼樣的。大唐皇家學院的考試方法卻與後世的考慮有幾分象。一間教室之中,搬空一半的桌椅,但考試的內容卻是有所不同,因為這裡來的人,自然也在六院有選擇的。
除了第一門考試《漢語》之外。其餘的考試都是一個考場之中考兩門,學子交差的坐開。
考試的時間到了。
四人抬一隻鐵箱子,兩人持刀衛跟在旁邊。每個考場就是一隻箱子,兩個持刀衛,一個是秦王府的近衛,一個是皇宮近衛。鎖子兩把鑰匙,一人一把。在有考場考官在場的情況下,兩人才用鑰匙開啟箱子。
考官不接觸卷子,四個抬箱的,兩個持刀衛,是考卷的護送者,也是考場的監考。
他們不管考生,只按規矩監督考試的紀律。
這個時候,考卷才可以公開出來。給予皇家學院的上層官員有一個看卷的機會。
李元興拿著考卷,只看了一眼就頭疼了。後世的時候,他不怕考試,也不在乎考試,看到卷也不會頭疼。可是在大唐,李元興只看了一眼就頭疼了。
實在是太難了,難度大到給李元興幾百本書,李元興都未必能夠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
《漢語》考卷。其中生僻字李元興二十個之中只認識一個,那文學解析,李元興甚至都不知道那句話的出處是那裡,只能憑語感估計是春秋時代的。而且肯定不是儒家的,或許是法家,或許是縱橫家。
“這一句,是《五德論》中的,應該屬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