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3/4 頁)
些什麼——或許永遠也沒人知道。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沈惟敬確實幹了一件很牛的事情,因為僅僅一天之後,日軍最高指揮官小西行長就派人來了——對沈惟敬表示慰問。
來人慰問之餘,也帶來了小西行長的欽佩:
“閣下在白刃之中顏色不變,如此膽色,日本國內亦未曾見識。”
日本人來拍馬屁了,沈惟敬卻只是微微一笑,講了句牛到極點的話:
“你們沒聽說過唐朝的郭令公嗎?當年回紇數萬大軍進犯,他單人匹馬闖入敵陣,絲毫無畏。我怎麼會怕你們這些人(吾何畏爾)!”
郭令公就是郭子儀,曾把安祿山打得落荒而逃,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功臣,不世出之名將。
相比而言,沈惟敬實在是個小人物,但在我看來,此時的他足以與郭子儀相比,且毫不遜色。
因為他雖是個混混,卻同樣無所畏懼。
馬屁拍到馬腿上,望著眼前這位大義凜然的人,日本使者手足無措,正不知該說什麼,卻聽見了沈惟敬的答覆:
“多餘的話不用再講,我會將這裡的情況回報聖皇(即萬曆),自然會有處置,但在此之前,你們必須約束自己的屬下。”
怎麼約束呢?
“日軍不得到平壤城外十里範圍之內搶掠,與之相對應,所有朝鮮軍隊也不會進入平壤城內十里!”
很多人,包括柳成龍在內,都認為沈惟敬瘋了。當時的日軍,別說平壤城外十里,就算打到義州,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讓日軍遵守你的規定,你當小西行長的腦袋進水了不成?
事實證明,確實有這個可能。
日本使者回去後沒多久,日軍便派出專人,在沈惟敬劃定的地域樹立了地標,確定分界線。
柳成龍的嘴都合不上了,他想破腦袋也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只有沈惟敬,知道這一切的答案。
一直以來,他不過是個冒險者,他的鎮定,他的直言不諱,他的獅子大開口,其實全都建立在一個基礎上——大明。如果沒有後面的那隻老虎,他這頭狐狸根本就沒有威風的資本。
而作為一個清醒的指揮官,小西行長很清楚,大明是一臺沉睡的戰爭機器,如果在目前的局勢下,貿貿然與明朝開戰,後果不堪設想,必須穩固現有的戰果,至於大明……,那是遲早的事。
萬曆二十年(1592)十一月二十八日,沈惟敬再次來到朝鮮,這一回,小西行長終於亮出了他的議和條件:
“以朝鮮大同江為界,平壤以西全部歸還朝鮮。”
為表示自己和談的誠意,他還補充道:
“平壤城亦交還朝鮮,我軍只佔據大同江以東足矣。”
最後,他又順便拍了拍明朝的馬屁:
“幸好天朝(指明朝)還沒有派兵來,和平已經實現,我們不久之後就回去啦。”
跑到人家的家裡,搶了人,放了火,搶了東西,然後從搶來的東西里挑一些不值錢的,還給原先的主人,再告訴他:其實我要的並不多。
這是一個很不要臉的人,也是一個很不要臉的邏輯。
但沈惟敬似乎並沒有這樣的覺悟,他本來就是個混事的,又不能拍板,於是他連夜趕回去,通報了日軍的和平條件。
照這位沈先生的想法,所謂談判就是商量著辦事,有商有量,和買菜差不多,你說一斤,我要八兩,最後九兩成交。雖然日本人的條件過分了點,但只要談,還是有成功的可能。
但當他見到宋應昌的時候,才知道自己錯了。
因為還沒等他開口,宋侍郎就說了這樣一段話:
“你去告訴那些倭奴,如果全部撤出朝鮮,回到日本,講和是可以的(不妨),但如果佔據朝鮮土地,哪怕是一縣、一村,都絕不能和!”
完了,既不是半斤,也不是八兩,原來人家壓根就沒想過要給錢。
雖然沈惟敬膽子大,敢忽悠,確有過人之處,但事實證明,和真正的政治家比起來,他仍然只是混混級別。
因為他不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有些原則是不能談判的,比如國家、主權、以及尊嚴。
沈惟敬頭大了,但讓人驚訝的是,雖然他已知道了明朝的底線,卻似乎不打算就此了結,根據多種史料分析,這位仁兄已把和談當成了自己的一種事業,並一直為此不懈努力。在不久之後,我們還將看到他的身影。
但在宋應昌看來,目的已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