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1/4 頁)
仗雖然打起來了,卻沒他什麼事,也沒人想用他,於是大刀兄坐不住了,自己提出申請,希望帶兵去朝鮮打仗。朝廷一想,反正這人閒著也是閒著,就派他去了。
劉綎的運氣不錯,剛到朝鮮沒多久就升了官,當上了副總兵,但在這次戰爭中,他卻並非主角,因為他資歷太淺,而且上面還有一個更猛的李如松,所以在朝鮮的這幾年,他很少承擔主戰任務,基本上是配合吳惟忠、查大受等人作戰。
到萬曆二十三年,明軍撤軍時,他奉命留守朝鮮,幫助朝軍訓練部隊,當上了教官,直至再次開戰。
現在,他的機會終於到了。
在當時的赴朝明軍中,有三支公認戰鬥力最強的隊伍,他們分別是李如松的遼東鐵騎、吳惟忠的戚家軍,以及劉綎的車軍。
作為武將世家子弟,劉綎也有一支隸屬於自己的特殊部隊——車軍。它沒有遼東鐵騎的迅猛,也不如戚家軍善戰,卻被日軍認為是最難應付的軍隊。
車軍,共計五千餘人,以川人為主。與遼東鐵騎和戚家軍不同,它是一支混合部隊,除了步兵,還有騎兵,火槍兵,當然,還有大車。
具體戰法是這樣的,每逢出戰,騎兵先行,步兵和火槍兵推著大車前進,敵人出現時,即迅速將大車圍成圓圈,組成車陣,火槍兵以此為屏障,用火槍對敵發動齊射,完成第一波攻擊。
待敵軍銳氣已盡時,便發動騎兵由車陣內衝出,擊垮敵陣,然後步兵出擊,追殲敵軍。
很明顯,這是一種攻守兼備的戰法,守時滴水不漏,攻時銳不可擋,憑藉這支部隊,劉綎贏得了無數次戰鬥的勝利。
所以他一直堅信,在自己的大刀和車軍面前,所有的敵人都將崩潰,小西行長也不例外。
自從入朝以來,小西行長的大部分時間都呆在順天。與其他人不同,他的腦袋十分清醒,所謂侵朝滅明,不過是痴人說夢,跟著混事就行。現在痴人已經死了,夢也結束了,就等著收拾包袱回家。
可這事八字還沒一撇,就來了送行的,而且看架勢,是要把自己直接送進海里。
萬曆二十六年(1598)九月十九日,劉綎部逼近順天。
小西行長和劉綎交過手,也知道車軍的厲害。但此時此刻,面對這個可怕的對手,他卻並不慌張,因為他已經找到了剋制車軍的方法。
其實這個方法並不神秘,簡單說來就兩個字:不打。
反正打不贏,索性不理你,看你還能怎麼辦?
敵人死不出頭,這下劉綎也沒招了,只得命令部隊強攻,但大車畢竟不是坦克,又不能撞牆,而小西行長堅守營壘,憑藉有利地形,多次擊退明軍。劉綎進攻受挫,只得暫停攻擊。
既然攻不下來,劉綎決定,與小西行長和談。當然,和以往一樣,這次也不是真談。
如果評選被忽悠次數最多的將領,小西行長排第二,沒有人敢排第一。這位仁兄不但多次被忽,還舉一反三,加上了忽人的行列。按說以他在這一行的資歷,是不會再相信這類話了。
開始也確實如此,劉綎連續派出了三批使者,小西行長都不信。但劉大刀卻是不依不饒,一定要把陰招進行到底,又派出了第四批使者。
這次,小西行長終於相信了。他準備出城與劉綎談判。
然而關鍵時刻,明軍出了叛徒,洩露了劉綎的計劃,小西行長又縮了回去。
從沈惟敬開始,再到李如松、劉綎,談了無數次,被騙了無數次,我相信,即便打死他,下輩子再投胎,他也不會搞談判了。
劉綎正確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改變了策略,全力監督部下攻城,但日軍防守嚴密,多次進攻毫無進展,劉綎毫不氣餒,親自上陣指揮戰鬥。
然而,十月三日,他卻突然停止了攻擊。
因為在這一天,他得到了中路軍的戰報。
董一元到達泗川的時間,是九月二十日。而他的對手,是島津義弘。
三年前,當豐臣秀吉聽到僧人宣讀的詔書,明白自己已經上當,怒火中燒之時,曾對沈惟敬和楊方亨說過這樣一句話:
“且留石曼子兵於彼,候天朝處分!”
聯絡上下文,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是,我把石曼子和他的兵留在那裡(朝鮮),看你們(明朝)怎麼辦!
石曼子,就是島津義弘。
作為日本九州地區的諸侯武將,島津義弘絕非豐臣秀吉的嫡系,恰恰相反,在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的過程中,他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