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1/4 頁)
第十七章 不世出之名將
【孤軍之迷】
攻陷平壤後,李如松沒有絲毫遲疑,立即派遣軍隊,繼續出擊。
由於明軍總共不過四五萬人,很多部將都擔心兵力不足,然而之後的情景卻告訴了他們,什麼叫做聞風喪膽。
小西行長被擊潰之後,各地日軍紛紛得到訊息,並採取了整齊劃一的行動——逃跑。
僅僅三天之內,黃州、平山、中和等地的日軍就不戰自潰,連明軍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就跑得一乾二淨。軍事重鎮開城,就此暴露在了明軍的面前。
駐紮在開城的,是日軍第三軍和第六軍,指揮官是黑田長政。
而攻擊開城的,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他統帥八千騎兵一路殺過來,聲勢震天,黑田長政還是很有點骨氣的,開始表示一定要抵抗到底,但隨著逃到開城的日軍越來越多,明軍越吹越神,這位仁兄也坐不住了,還沒等真人現身,正月十八日,在城裡放了把火,一溜煙就跑了。
李如柏本想好好打一仗,沒想到是這麼個結果,積極性受到了打擊。便不依不饒,追著黑田長政不放,死趕活趕,還是趕上了,一通亂打,黑田長政毫無招架之力,帶頭逃跑。日軍後衛被重創,死亡達五六百人,明軍僅陣亡六人。
自正月初九至正月二十,僅用十二天,平壤至開城朝鮮二十二府全部收復,日軍全線崩潰,退往南方。
但李如松沒有滿足,因為在他的面前,還有一個最後的目標——王京。
王京,就是今天的漢城。日軍全線敗退後,大部撤到了這裡,至正月二十日,聚集於此地的日軍已達五萬,而且看起來也不大想走。在這裡,李如松即將迎來他人生中的最大考驗。
雖然李如松一生打過無數惡仗硬仗,但這一次,他也沒有十足的把握。
孫子先生告訴我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此外,他還告訴我們: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
綜合起來是這麼個意思,打仗的時候,最次的打算,是攻城,而攻擊時,如果人數十倍於敵人,就圍他,五倍,就攻他。
城裡,有五萬日軍。
李如松的手上,也就五萬人。
在守城戰中,防守方是很佔優勢的,平壤戰役中,李如松用四萬打兩萬,耍了無數花招,費勁力氣,才最終得以攻克。
五萬人攻五萬人,任務是艱鉅的,困難是突出的,勝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當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王京之時,一場意外卻徹底攪亂了這個困局。
萬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李如松釋出了一道命令:
總兵查大受、副總兵祖承訓、遊擊李寧,率三千精兵,前往王京探路。
僅僅半天之後,他接到了明軍送回的戰報:
我軍於半路遇敵,大受(查大受)縱兵急擊,斬獲六百餘級。
自平壤之後,日軍毫無戰力,這種打落水狗的報告,李如松已經習慣了。
如果一個人長期聽到同一型別的訊息,他就有可能根據這類資訊,做出自己的判斷。
所以一貫謹慎的李如松,做出了一個決定——親自前往偵察。
其實就李如松而言,這個行動並不算大膽,平壤激戰時,他就敢騎馬四處逛,現在自然更不在話下。
但他絕不會想到,一切都將因這個決定而改變。
萬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七日,李如松率副將楊元、李如柏、張世爵,統領兩千騎兵向王京前進。
部隊的行進速度很快,沒過多久,便到達了馬山館,這裡距離王京,只有九十里。
李如松突然拉住了韁繩。
長期的戰場感覺告訴他,前方可能不像自己想得那麼簡單。
於是他想了一會,下了一道命令:
“我帶一千人先行,副將楊元率軍一千,隨後跟進。”
就是這道命令,挽救了他的性命。
分兵之後,李如松繼續出發,很快他就到達了另一個地方,這裡據王京僅四十里,名叫碧蹄館。
在這裡,他終於看見了遍地的屍體和兵器,很明顯,這裡就是查大受所描述的戰場,而震耳的廝殺聲告訴他,這場戰鬥還沒有結束。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帶兵衝了進去。
衝進去後,才發現事情壞了。
一天前,查大受得意樣樣地發出了捷報,事實上,他也確實打了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