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4 頁)
計兩萬三千人。
根據種種蛛絲馬跡判斷,明軍的主攻方向是西北方向,此地應放置主力防守,於是小西行長命令:第一軍主力一萬兩千人,駐守西北方三門:七星門,小西門,大西門,配備大量火槍,務必死守。
而在東面,明軍並無大量軍隊,所以小西行長大膽做出判斷:明軍不會在東城發動猛攻。
現在只剩下南城和北城了。
短暫猶豫之後,小西行長作出了這樣的決定:
“南城廣闊,不利用兵,新軍(朝鮮軍)五千人,駐守南城含毯門。”
“餘部主力防守北城!”
我相信,在這一瞬間,他腦海中閃過的,是一天前的那一幕。
“剩餘部隊為預備隊,由我親自統領!”
至此,小西行長部署完畢。
從明軍的動向和駐紮看,東面應無敵軍,南面必有佯攻,而主攻方向一定是西北兩城,我相信,這個判斷是正確的。只要打退明軍總攻,固守待援,勝利必定屬於我們!
此時,在城外的明軍大營,李如松終於說出了他隱藏已久的進攻計劃:
“我軍的主攻方向,是西城。”
攻城明軍共計四萬五千餘人,具體部署如下:
“左軍指揮楊元,率軍一萬人,攻擊西城小西門。”
“中軍指揮李如柏,率軍一萬人,攻擊西城大西門。”
“右軍指揮張世爵,率軍一萬人,攻擊西北七星門。”
“以上三萬人,為我軍攻擊主力。”
第二個被部署的地區,是北城。
“南軍(即戚家軍)指揮吳惟忠,率軍三千人,攻擊北城牡丹臺!”
平時開會時,李如松說話基本上是獨角戲,他說,別人聽,然而就在此時,一個人打斷了他的話:
“此攻城部署,在下認為不妥。”
打斷他的人,叫做查大受。
查大受,鐵嶺人,李成梁家丁出身,時任副總兵。
作為李成梁的得力部將,查大受身經百戰,有豐富的戰鬥經驗,且與李成梁感情深厚,憑著這層關係,他還是敢說兩句話的:
“我軍駐紮於西城,已有兩日,日軍可能已判斷出我軍主攻方向,如在西城加強防守,我軍恐難攻克。”
“此外,南軍雖為我軍主力,但北城地勢太高,仰攻十分不利,難以破城。”
要說還是查大受有面子,李如松竟然沒吭聲,聽他把話說完了。
當然,面子也就到此為止,李司令把手一揮,大喝一聲:
“這些事不用你理,只管聽命!”
接下來是東城和南城:
“東城不必攻擊!”
“為什麼?”這次提出問題的,是祖承訓。
雖然他很怕李如松,但實在是不明白,既然兵力有餘,為何不進攻東城呢?
而回答也確實不出所料,言簡意賅,簡單粗暴:
“你沒有讀過兵法嗎?圍師必缺!”
所謂圍師必缺,是一種心理戰術,具體說來,是指在攻城之時,不可將城池圍死,因為如果敵軍深陷重圍,無處可跑,眼看沒活路,必定會拼死抵抗,如果真把城圍死了,城裡這兩萬多玩命的衝出來,能不能擋得住,那實在很難說。
最後一個,是南城。
“神機營參將駱尚志,率南軍精銳兩千,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軍八千,攻擊南城含毯門,由我親自督戰,務求必克!”
直到這最後的一刻,李如松才攤出了所有的底牌。
在寧夏之戰中,李如松親眼看到了困獸的威力,在優勢明軍的圍困下,城內叛軍卻頑固到了極點,土包堆不上,水也淹不死,內無糧草,外援斷絕,居然堅持了近半年,明軍千方百計、死傷無數,才得以獲勝。
在這場慘烈的戰役中,李如松領悟了極其重要的兩點秘訣:
一、要讓對方絕望,必先給他希望,此所謂圍師必缺。
二、要攻破城池,最好的攻擊點,不是最弱的位置,而是對方想象不到的地方。
於是在兩天前,他攻擊了北城,並將主力駐紮在西城,放開東城,不理會南城。
西城是大軍的集結地,這裡必定是主攻的方向。
南城過於廣闊,無法確定突破點,不利於攻城,絕不會有人攻擊這裡。
北城曾被進攻試探,這很可能是攻擊的前奏。
所以,我真正的目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