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出一條“鋤禾日當午”之類的名句來,但奇蹟還是發生了。
不知是不是唐詩教育起了作用,張白圭一歲多就會說話了,應該說比愛因斯坦要強得多,鄰居們就此稱其為神童。
一晃張神童就五歲了,進了私塾,而他在讀書方面的天賦也顯現了出來,過目不忘,下筆成文,過了幾年,先生叫來了他的父親,鄭重地對他說:
“這孩子我教不了了,你帶他去考試吧。”
所謂考試,是考縣學,也就是所謂的考秀才,張文明領著兒子隨即去了考場,那一年,張白圭十二歲。
張白圭的運氣很好,那一年的秀才考官是荊州知府李士翱,這位兄弟是個比較正直愛才的人,看到張白圭的卷子後,大為讚賞,當即不顧眾人反對,把這個才十二歲的孩子排到了第一。
這是個比較轟動的事情,整個荊州都議論紛紛,可李士翱卻只是反覆翻閱著張白圭的答卷,感嘆著同一個詞:
“國器!國器!”
他約見了張文明和他的兒子張白圭,在幾番交談和極度稱讚之後,李知府有了這樣一個念頭:
在他看來,烏龜雖然吉利,但對於眼前的這位神童而言,頂著烏龜的名字過一輩子似乎也不太妥當,於是他對張文明說道:
“你的兒子前途不可限量,但白圭之名似不大妥當,我看就改名叫居正吧。”
此後,他的名字便叫做張居正。
秀才考上了,下一步自然就是舉人了,和考進士不同,舉人不是隔年就能去的,按照規定,您得在學校再熬個兩三年,過了資格考試才能考,但那是一般性規定,張秀才不是一般人,所以他第二年就去了。
所謂趕得早不如趕得巧,正是這次破格的考試中,張居正遇上了那個影響他一生的人。
在考試開始之前,考官照例要向領導介紹一下這一科的考生情況,於是湖廣第一號人物顧璘得知,有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也來考試了。
六十五年前,一個十三歲的少年曾應考舉人並一舉中第,他就是鬧騰三朝,權傾天下的楊廷和,所以對於這位後來者,顧璘不敢怠慢,他決定親自去見此人一面。
兩人見面之後的情節就比較俗套了,顧巡撫先看相貌,要知道,張居正同志是明代著名的帥哥,後來做了首輔,跟李太后還經常扯不清,道不明,傳得風言風語,年輕的時候自然也差不到哪去。這是面試關,滿意透過。
然後就是考文化了,據說顧巡撫問了張居正幾個問題,還出了幾個對聯,張居正對答如流,眼睛都不眨一下。顧璘十分驚訝,讚賞有加。
兩人越說越高興,越說越投機,於是在這次談話的結束階段,巡撫大人估計是過於興奮了,一邊說話,一邊作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解腰帶。
當然,顧巡撫絕對沒有耍流氓的意思,他的那條腰帶也比今天的皮帶貴得多——犀帶。
在將腰帶交給張居正的時候,顧璘還說了這樣一句話:
“你將來是要系玉帶的,我的這一條配不上你,只能暫時委屈你了。”
事實上,這絕不僅僅是一個關於褲腰帶的問題,而是一個極具寓意的場景,是一個非同小可的政治預言。
在明代,衣服是不能隨便穿的,多大的官系多高階的褲腰帶,那也是有規定的,亂系是要殺頭的。而像顧璘這樣的高階官員,系一條犀帶招搖過市已經算很牛了。
但他認為,眼前的這個少年可以系玉帶,而玉帶,只屬於一品官員。
懵懵懂懂的張居正接過了這份珍貴的禮物,他看著顧璘的肚子,隨即作出了一個準確的判斷——自己多了一條用不了的腰帶。
張秀才捧著腰帶回去備考了,顧璘也收起了原先滿面欣賞的表情,跑去找到了主考官,下了這樣一道命令:
“這科無論張居正答卷如何,都絕不能讓他中第!”
這是一個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決定,顧巡撫翻臉的速度似乎也太快了點,但巡撫的命令自然是要聽的,於是張秀才費盡心機寫出的一張答卷成了廢紙,打破楊廷和先生紀錄的機會也就此失去。
鬱悶到了極點的張居正回到了家鄉,開始苦讀詩書,準備三年後的那次考試,矇在鼓裡的他想破腦袋也想不通,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多年以後,張居正再次遇見顧璘時,才終於得知原來罪魁禍首正是這位巡撫大人,但他沒有絲毫的埋怨,反而感動得痛哭流涕。
顧璘實在是一個難得的好人,他曾親眼見過無數像張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