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人又有四處遊走投資的天然秉性,加上溫州及溫州人20多年來業已形成的無可比擬的全國性品牌號召力,大範圍流動擴張的媒體購房團才會唯獨在溫州而不是其他城市誕生。從這個意義上說,媒體購房團生逢其時、生逢其地,而並不是溫州媒體的錯。
媒體與房地產界群體性的“眉來眼去”早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其中最值得記錄在案的當屬“中國住交會主流媒體宣傳聯盟”的前世今生。1999年11月,首屆中國國際住宅與建築科技展覽會(簡稱“中國住交會”)在深圳揭幕。此後,中國住交會連續在深圳舉辦了五屆,第六屆起移師上海。這個被譽為“中國地產節”與中國房地產業“奧林匹克”、“奧斯卡”的盛會從一開始就和傳媒結下了不解之緣。2001年,中國住交會主流媒體聯盟正式成立;2003年8月,又升格更名為中國住交會主流媒體宣傳聯盟,並制定了聯盟公約。聯盟媒體迅速擴軍至40家,均為各大中城市的強勢紙質媒體。
聯盟為什麼?2004年4月17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住交會主流媒體宣傳聯盟2004年會上,天津日報社社長張建星一語穿透紙背: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對於媒體尤其是平面紙質媒體來說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遇,是一個上行空間很大的機會。各個城市主流媒體的結盟將使各家媒體能從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中受益,這將是一個雙贏的結局。
不到一個月後的5月12日,由12家全國知名網站發起的“中國住交會主流網站宣傳聯盟”成立。
2004年7月,首屆中國城市土地運營博覽會在深圳舉行。稍前,全國35個城市的35家媒體又克隆了“住交會”模本,與“地博會”組委會聯手成立了“中國主流媒體房地產宣傳聯盟”。
共同發展共同受益,這的確是所有人夢想的美好結局。只是,在足以讓人神魂顛倒的利益面前,媒體還能否發出超乎商業利益之上的獨立的聲音,而不會集體沉淪?
同樣在中國住交會主流媒體宣傳聯盟2004年會上,北京銀信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張民耕說了一番大實話:在房地產市場輿論圈裡,有四個角色:開發商、媒體、政府和一般的購房者(我們的理解應包括溫州炒房者)。這四個角色中有三個是強勢,政府強勢,媒體強勢,開發商也不弱。就是購房者等社會普通公眾處於相對弱勢,獲取資訊往往不充分,有的時候話說不出來或者是根本沒有地方說。
然而,普通公眾的利益是不應該被遺忘的。我們對媒體的期望和擔心似乎並非多餘。
溫州炒家“撤離”上海灘幕後
有考證說,世界上最早來到中國的外國人可能是猶太民族。遠至唐朝,其先民即帶著製衣和印染技能,從古波斯出發一路漂泊抵達河南開封一帶。但猶太人在中國創造了最輝煌經濟成就的地方是上海,其創造輝煌經濟成就的重要手段是房地產經營。代表人物首推20世紀初上海灘赫赫有名的猶太冒險家哈同。史載,哈同生前在上海共擁有土地450畝,各類房屋1200餘棟,建築面積30多萬平方米,是靠房地產發財的上海猶太首富。
無獨有偶,差不多一百年後,上海同樣成了號稱“東方猶太人”的溫州人房產大夢開始的地方。沒有人能準確地說清楚溫州購房者在整個上海房地產市場中所佔的比重究竟有多大,但用舉足輕重來形容應該是恰當的,溫州炒房團的許多標誌性故事都發生在這個財富之地。其中,2003年底風傳得沸沸揚揚的溫州炒家“撤離”上海灘事件最富震撼力,事件的真相及其間的利益博弈至今撲朔迷離,牽動著無數人的敏感神經。
我們能查閱到的關於這一事件的最早訊息源來自2003年11月17日的上海《青年報》。該報記者田方倬和林深在一篇題為“江浙炒房資金紛紛撤離”的報道中得出了這樣的爆炸性結論:“江浙買家曾是上海房產的四大買家之一,但隨著上海房地產市場的成熟,一些湧入上海的江浙炒房資金紛紛選擇撤離,把投資眼光轉向了國內另外一些城市,尤其是溫州的投資者。”
兩位記者為自己的結論給出瞭如下事實註腳———
日前,張江某樓盤的一位售樓小姐告訴記者:“過去,來上海的溫州人買房就像買小菜,有人一次拿下六七套。他們除了看看樓層和結構,基本上不看房型。這種客戶,一瞧就知道不是買來自己住的。”“現在不一樣了。溫州人上半年還在預訂購房號,可11月開盤前,卻把預訂的號碼全退了,一套都不買。”
這一趨勢從《溫州晚報》來滬買房團的數量變化上也得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