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以撤退和逃避的地方”,因此,要求“人人生產,戒除浪費,個個動員,參加戰鬥”,“保衛大臺灣”。
為了“保衛大臺灣”,蔣介石下令,沿海加建碉堡防禦工事,組織防空演習,組織訓練民眾。他還指使蔣經國效法日本法西斯的“神風隊”故伎,組織“###敢死隊”,整個臺灣島上,鬧得沸沸揚揚,雞犬不寧。然而,危殆中的臺灣,卻出乎蔣介石的意料之外,降臨了轉機。
1950年6月25日,蔣介石正吃早飯,蔣經國十分欣喜地進來向他報告,朝鮮戰爭爆
發。蔣介石一聽,高興得眼淚直流,這場戰爭,確實給蔣介石帶來了福音。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為了保護它在亞洲的利益,建立整個東南亞防禦體系,便重新把蔣介石揀回來,將臺灣納入其戰略防禦體系。美國武裝干涉朝鮮內政,擴大朝鮮戰爭,同時派出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武裝侵佔我國領土臺灣。蔣介石重新置於美國的保護之下,成為朝鮮戰爭的受益者。由於朝鮮戰爭的爆發,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於形勢的變化,放棄了武力解放臺灣的計劃。蔣介石避免了滅頂之災,在惶惶不可終日中度過了危機。
蔣介石在臺灣站穩腳跟後,一心要把權力傳給兒子蔣經國,特別是隨著年歲的增長,這種願望愈是迫切。還在1950年時,蔣介石就宣佈改組國民黨方案,決定成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由16名委員組成,40歲的蔣經國躋身其中,為眾所矚目。
但蔣介石知道,蔣經國年紀輕,閱歷尚淺,需要在中央決策部門磨鍊一段時期,因此,一些重要的部門,仍讓一些有能力、可信賴的老一輩人物幫助治理,等告一段落,再讓經國取代不遲。他想在這件事上做得冠冕堂皇。但是,對一些不服蔣經國,與蔣經國有隙的人物,蔣介石則堅決除掉。1952年,蔣經國與臺灣省主席吳國楨發生矛盾。因蔣經國操縱特務,常常不經過任何法律程式,就任意捕人,甚至連縣、市議員也隨意捕拿,吳國楨身為省主席不得不出面干預,造成對立情緒。另外,吳國楨對於蔣經國的特務經費開支,往往不客氣地予以拒絕,這樣,矛盾越鬧越深。蔣介石知道後,“愛子之心,勝於愛民”,在蔣、吳衝突中,態度十分鮮明,堅決站在兒子一邊。他甚至派人將吳國楨小汽車的輪子擰鬆,蓄意謀殺吳。吳國楨一怒而遠走美國,在美國寫出《上總統書》,公開點出蔣氏父子的名字進行批評。結果,蔣介石為太子除掉了一個勁敵。
不久,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因反對蔣經國在部隊設立政工制度,孫蔣矛盾激化。在衝突中,蔣介石再次偏袒兒子,於1954年6月,先撤掉孫立人陸軍總司令之職,再借其部下“兵諫”之事,提出“孫立人兵變案”,將孫立人軟禁,這樣,為蔣經國掃除了又一個強硬的政敵,為蔣經國的順利升遷掃清了道路。蔣經國的勢力一天天膨脹,逐漸控制了島上各個部門的實際權力。但蔣介石並不急於馬上委以重任。行政院長和副總統仍然是陳誠,給外人造成陳誠是蔣介石的接班人的誤會。實際上,蔣介石內心自有考慮,他知道陳誠對他是忠心的,不會輕易有非份之想,另外,陳誠的身體不好,肯定只能扮演過場人物的角色,蔣介石看重的,就是陳誠這一身病,他的生命不會有很長時間,因此不會成為蔣經國的障礙。表面上,陳誠是臺灣島上僅次於蔣介石的第二號人物,實際上,“上焉者,處處要請示蔣先生,下焉者,要向經國低頭”。
梟雄蔣介石(3)
陳誠也頗“識時務”,他多次向蔣堅辭“行政院長”之職,但蔣介石認為經國當“行政院長”的時機沒有成熟,總是以“國難未紓,仔肩益重”為由,不讓陳誠辭職。到了1963年,陳誠又一次辭“行政院長”職,而且態度十分堅決,蔣介石考慮良久,才予批准。但蔣仍然認為經國上臺的時機不成熟,因此推出財政部長嚴家淦,讓他出任“行政院長”。
蔣介石選擇嚴家淦,是因為嚴為人謙和,沒有野心,到時,陳誠身體不好,可以“一死讓賢”,而嚴家淦則能“自覺讓賢”,這是蔣介石為兒子選的一個新的陪襯人物。
在蔣介石的悉心栽培下,蔣經國的勢力越來越大,只等老蔣一死,權力交替便是瓜熟蒂落的事了,對此,蔣介石已十分放心,但經國掌權後,能否穩固呢?這又是他所放心不下的。1968年4月15日,是蔣經國59歲的生日,蔣介石先一天從日月潭給兒子寫了一封信來,信中雲:“近日在潭上研究陸象山(九淵)與朱晦庵(熹)二先生學術同異之點,尤其對其‘無極而太極’之說不同之意見……”蔣介石在信中還講了他研究程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