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頁)
萬人的大軍去進行最後的決戰。
朱元璋親自為藍玉送行,並告訴他:“倍道前進,直抵虜廷”,“肅清沙漠,在此一舉!”
藍玉,我將這個使命交給你,我相信你一定不會讓我失望!
此時北元的皇帝已經不再是愛猷識理達臘。他已經於洪武十一年(1378)死去,他的兒子脫古思帖木兒繼任北元皇帝,定年號為天元。
根據史料記載,這位脫古思帖木兒很可能就是洪武三年(1370)在應昌被李文忠俘虜的買的裡八剌。明朝政府為了顯示寬大,在得到其不再與明朝為敵的保證後,於洪武七年(1374)年將其送還給北元,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不守承諾的人,他繼位後不斷騷擾明朝邊界,挑起戰爭,與明朝繼續對抗。這場對抗已經持續了十年。
對這位搞對抗的繼位者,朱元璋已經表示了足夠的誠意,不斷派使者通好,卻從無效果。他的頑固終於耗盡了明朝政府的耐心,既然如此,就用刀劍來解決吧!
藍玉的軍隊出征了,他由大寧出發,一路攻擊前進,抵達慶州後,有情報傳來,脫古思帖木兒駐紮在捕魚兒海(今貝加爾湖)。藍玉當機立斷,決定大軍立刻向目標挺進。
這是一條艱苦的道路,不但路途遙遠,而且路上還要經過荒蕪的沙漠,後勤也很難得到保障,一旦迷路,更是後果難以想象,軍心也會動搖。
但藍玉是有信心的,後來的事實證明,他所擁有的是一支當時最強大的軍隊,正是這支軍隊的優秀素質保證了戰爭的勝利。
那麼到底具有什麼樣素質的軍隊可以稱得上是最強大的軍隊呢?
【強大的軍隊】
這是一個值得分析的問題,戰爭的勝利是將領和士兵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我看來,一支軍隊強大與否可以從其外在表現體現出來。大致分為四等。
第四等的軍隊是烏合之眾,他們沒有軍紀,四處搶劫,沒有紀律。這樣的軍隊只要受到有組織的軍隊的打擊,就會一鬨而散,他們絕對算不上強大。
第三等的軍隊有著完整的組織結構,他們軍容整齊,步伐一致,但鬥志不高,士氣不盛。他們雖然比第四等要強,但只要遇到更有戰鬥力的敵人,也必然會被打敗。他們也算不上強大。
第二等的軍隊不但有統一的指揮系統,裝備精良,而且士氣高漲,在行軍途中經常會喊出兩句“殺敵報國”的口號,士兵們都急於表現自己的英勇。這一檔次的軍隊有氣勢、有衝勁。他們不畏懼任何敵人,可以稱得上是強大的軍隊,但很遺憾的是,他們也不是最強大的。與最強大的軍隊相比,他們還缺少一種素質。
這種素質就是沉默,最強大的軍隊是一支沉默的軍隊。
這種沉默並不是指軍隊裡的人都是啞巴,或者不說話。
所謂的沉默應該是這樣的一種情景:
指揮官站在高地上對他的十五萬大軍訓話,這十五萬軍隊漫山遍野,黑壓壓的佔滿了山谷、平地。
他們不同相貌、不同民族、不同地方、不同習好,卻擠在同一片地方,聽著同一個聲音,看著同一個方向,鴉雀無聲。
這才是所謂沉默的真意,這才是軍隊最重要的素質。
藍玉率領的正是這樣一支軍隊,他們攀越高山,渡過大河,進入了沙漠,在這片不毛之地裡,有的只是那刺眼的陽光和滿天的風沙,他們的後勤無法保障,士兵們只能自己攜帶笨重的乾糧輜重,不斷有人倒下,但餘下的人繼續向前走。
士兵飢餓、口渴、疲勞,但這些都擋不住他們前進的腳步,這是一支頑強的軍隊,支援他們的就是他們心中的信念和目標——徹底消滅敵人。
【痛苦的抉擇】
藍玉看著他計程車兵們,他為自己有這樣的部下而自豪,但他也明白,這次戰爭的關鍵不是排兵佈陣,而是找到敵人。
很明顯,北元已經知道了明軍的行動計劃,他們躲藏了起來,這可不是平日孩童們玩的躲貓貓遊戲,茫茫大漠,又沒有偵察衛星,到哪裡去找人?
部隊已經走了很長時間了,現在糧食和水都不夠了,雖然士氣還算高漲,但能堅持多久呢?
他召來了自己最信任的部將王弼,詢問他:“我們現在在什麼位置?”
王弼回答:“這個地方叫百眼井,離捕魚兒海大約還有四十里。”
百眼井?此地名中居然還有個井字?這裡已經很靠近捕魚兒海了,可不但沒有敵人,連水都沒有。
難道情報錯誤,敵人又轉移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