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第2/4 頁)
,對已經受創的蒙古騎兵發動突擊,這就是明軍的第二斧頭。
騎兵突擊後,五軍營的步兵開始進攻,他們經常手持制騎兵武器(如長矛等),對蒙古騎兵發動最後一輪打擊,這也是明軍的最後一斧頭。
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完整的戰鬥系統,明軍使用火器壓制敵人騎兵推進挫其銳氣後,立刻發動反突擊,然後用步兵鞏固戰場(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步卒次之),這一系統的具體使用根據戰場條件的不同各異,其細節操作過程也要複雜得多,比如多兵種部隊的隊形轉換等,但其大致過程是相同的。
以衝擊力見長的蒙古騎兵就是敗在了明軍的這套戰術之下,無論多麼兇悍的騎兵也扛不住這三斧頭,這套“要你命三板斧戰鬥系統”經常搞得蒙古人痛苦不堪,卻又無可奈何。
此外明軍使用的武器也是很有特點的,據考證,當時的明軍騎兵使用的兵器與蒙古騎兵也多有不同,某些明朝騎兵使用的不是馬刀,而是另一種威力更大的獨門兵器——狼牙棒。
雖然騎兵多數使用的是彎馬刀,但據現代科技人員研究表明,高速移動中的騎兵在與敵方騎兵對交鋒時,使用狼牙棒的一方是佔有優勢的,這是因為狼牙棒的打擊範圍廣,使用方便,馬刀只有單面開刃,狼牙棒卻是圓周面鐵刺,無論哪一部分擊打對手都會造成傷害,此外還兼具棍棒打擊功能,其威力實在堪比現在街頭鬥毆時使用的王牌武器——三稜刮刀。
而且狼牙棒的批次製作費用低廉,沒有統一標準,在棍棒上加裝鐵釘鐵籤等物體,幾十分鐘即可製作完成,簡單方便,還可自由發揮創造力,如個別心理陰暗者會加裝倒鉤倒刺等,不死也讓你掉層皮,實在讓人膽寒,正是所謂價格便宜,量又足,他們一直用它。
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明軍的勝利決不是僥倖,在他們輝煌戰績的背後,是對先進武器的研發、戰術的科學分析和戰鬥過程的細節編排,是無數軍事戰術科研人員的辛勤汗水的結晶。
所以在我看來,科學技術是第一推動力這句話實在是極為正確的。
和我們前面介紹過的沐英三行戰法一樣,朱棣的這套戰法在後來的時代裡也有很多近似品。
三百多年後,一位矮個子開始使用與朱棣類似的戰法,他的戰術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先用大炮轟,再用騎兵砍,最後步兵上。
可以看出,他的這套戰法和朱棣時代的明軍戰法是比較類似的,正是憑藉這套戰法,他征服了大半個歐洲,並最終找到了一份和朱棣相同的工作——皇帝。
這位矮個子就是法國的拿破崙,他威震天下的資本正是他那獨特而富於機動性的炮騎結合戰術。
天才總是有某些共通點的。
會議開到現在,也該散會了,希望大家能夠從這個總結會議中瞭解一些明朝的戰術思想和技巧,也算沒白開這個會。
對了,差點說漏了最重要一點,以上我們已經概括了明軍的戰術思想和戰鬥方法,雖然這些都是明軍取勝的重要原因,但先進的武器和戰術並不是影響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事實上,古往今來,所有戰爭的勝負關係都遵循著一個最根本的原理:
最終決定勝負的是參加戰爭的人。
馬哈木失敗了,他的挑釁行為終於換來了教訓,明白自己沒有與明朝對抗的實力後,他也步阿魯臺後塵,於永樂十三年(1415)嚮明朝朝貢稱臣。
不過總體看來,馬哈木這個人還是比較守信用的,至少比阿魯臺強,或者說他很識時務,可能是那慘烈的一仗給他的心靈以沉重的打擊,他終其一生再也沒有侵犯過明朝邊界,這無疑是一件好事,但從史料來看,他也並沒有閒著,此後他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對子孫的培養中。
很明顯,他認識到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以瓦剌目前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絕對不是明朝政府的對手,但他也明白,先進的武器和戰術從來都不是勝利的保障,統帥和參與戰爭的人才是最為關鍵的。
事實證明,他確實培養出了堪稱英才的下一代。
他的兒子叫脫歡,二十年後殺掉了韃靼首領阿魯臺,最終統一蒙古。
他的孫子叫額森,這位仁兄比他老子還厲害,幹出了更加驚天動地的事,他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也先。
第八章 帝王的財產
朱棣對待蒙古部落的這種指哪打哪,橫掃一切的軍事討伐有效地震懾了瓦剌和韃靼,自永樂十二年(1414)征伐瓦剌得勝歸來後,明帝國的邊界終於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