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學(第2/2 頁)
生辰時,父親為其取的字。
容嵐走進屋,父親坐在書桌前,正捏著一本《孟子》在看。
父親容城一向都是嚴肅的模樣,也喜歡身旁的人行事果斷利索,他抬手示意容嵐不要行那些虛禮,走近些。
兩人雖然生活於同一屋簷下,但是容城常年忙於朝政,不是出府議事就是在書房看摺子,兩人如此面對面相處的時候不多。
如此下來,容嵐對父親的敬重大於親近,走到距離父親半米處,就駐足停下。
容城隨意撥動書頁,似在尋找難點來考考容嵐,但是翻來覆去也尋不到中意的點。
容城當年寒門出身,一路科舉到殿試被皇上欽點為狀元,這一本《孟子》早就爛熟於心,又覺得每處地方都是容嵐應該知道的,一時竟然難以尋出有考察意義的點。
又是翻動幾頁,容城乾脆將書放到一邊,隨意問道:“故君子可欺以起其方,難罔以非其道。你可知其意?”①
他既然問了這個問題,自然不就不只是單純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容嵐迅速在腦海中構思好,很快就說出了自己的答案。聲音平而穩,先是解釋了此話含義,再背誦了朱熹的註釋,最後簡要概括自己的理解。
“依朱子注,“欺之以其方”乃指小人欺負君子的坦誠,“罔以非其道”有似萬章假設舜“偽喜”,不可以自己的偏見去穿測仁者之度量。”②
“《論語》中,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井有仁焉。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③
“故孟子所指,乃是質疑需有底線,需要敬畏,才可獲有價值之物。”
父親聽容嵐答完,言簡意賅道了聲:“尚可。”
能將書本融會貫通,想來在縣試中寫出過關的文章倒也不難。
景之自小就比較聰慧,《論語》、《孟子》等書看過幾遍就會背誦,亦能說出幾句見解。
若非如此,當年任景之如何勸說,他都不可能放景之穿上男裝,走上科舉這條路。
能得父親一句“尚可”已經很難得了,容嵐作輯,面上流露些笑意,“多謝父親誇讚。”
容城擺手讓容嵐坐下,“再過幾日就是縣試了,準備好了嗎?”
容嵐這幾日起早貪黑,早就通通查缺補漏一遍,縣試報名也已經做好,只差踏上考場了。
在父親面前是不能自謙的,容嵐平聲道:“都已準備好了。”
容城還算放心,景之方才的表現過縣試問題不大。
但容嵐參加科舉事關重大,他多囑咐了兩句,著重在女扮男裝上面提點道:“我朝科舉時,搜子搜身時並不嚴苛,大多是撥動你的袖袍,看看掌心便是。但是監考的官吏管得嚴,若是作弊便是死罪。”
容嵐當初也是瞭解到他們的搜身機制,才決定劍走偏鋒,靠科舉改變容府一家的命運。
容嵐飲下一杯茶,指骨靠在青色杯身上,“景之做事會有分寸的。父親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