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部分(第3/4 頁)
這一下人手一馬,一個個不大的小人騎在高頭大馬上,顯得很有意思。孩童們還偏要擺出軍士的英武模樣,看了只會讓人心裡發笑,倒是有一種別樣的溫暖感覺。
現在該去看看被關在大牢中的兩個倒黴蛋了,張怕帶人上路。沒多久進到城中,一進城,便看見那挨他打的文士迎過來。張怕心道:“何必呢。”冷著臉不說話。
那文士過來低腰行禮態度恭謹,要請張怕去吃酒。張怕神識微放,已經知道發生何事。那倆人早從牢中放出,文士不但上門賠罪,還分別賠了兩錠銀子。
這便是昨夜張怕辣手殺人的威風。文士得到這等訊息,說不害怕是假的,琢磨來琢磨去,要想息災,寧做周全些,也莫讓人挑出毛病,於是去放人賠銀,且一大早來城邊等候,不論張怕是否回來,他總要表示出自己心跡。萬一殺神回來,他沒出來迎接,後果想都不敢想,商戶那兩具屍體還停在衙門中,他不想也躺過去。
看著文士的表現,張怕話都不說一句,打馬轉身出城。文士趕忙相送。張怕自是不用理他,也不用叮囑些什麼話,相信文士再不敢為難那二人。
文士久在官衙中混,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心裡極是有數,如此殺頭大事,斷不敢抱有僥倖心理。話說回來,他已經僥倖試過一次,趁張怕不在拿人索銀,可是張怕當夜就趕回來,意外碰到三十多名假冒馬賊的官兵,不眨眼的全部殺掉,且還敢大搖大擺進城,跟沒事人一樣,這等狠人,文士萬不敢再得罪一次。
舍了文士不理,出城後轉往南行,解決掉城中事情,還要去軍營看看。那幫敢跟他動手的兵痞就是那營地出來的。
這一次朝廷下令組靖南軍,步兵不算,光騎兵就聚了七支隊伍,由各縣各郡各府兵士匯聚而成,戰時取消原有番號,統一調遣。此處騎兵軍營是七支隊伍中最小一支,紮營已有三日。可惜時間太短,軍心未定,軍紀始終沒有好轉。
第七百一十九章 邊關戰事
第七百一十九章 邊關戰事
早上見過的三百多騎兵,連同昨夜被殺的三十多人,都來自越國西面某郡。倉促成軍,良莠不齊,兵士有好有壞。因為劫掠一事,壞的三十多人被他殺死,其他兵士倒沒有太大劣跡,囂張跋扈難免,卻是罪不致死。只是因為武將貪心,發出一道錯誤命令,枉添百條亡魂,說出來不免有些唏噓,所以張怕沒難為剩下騎兵,放他們回去。
此次是全國性的調兵,數量達到一百六十萬之多。北方兵于都城會師,分批分路往南方出發。南方兵則就近集合整頓,開往前線。
至於前線在哪,為什麼調兵,去靖的什麼難,答案很簡單,吳國兵打過來了。
大陸地形很不規則,越國南方與齊國接壤,齊國南方是吳國和大海,可是越國也有入海口,而且同與吳國接壤。
簡單點說,大陸東南像一條斜線,斜線下面是大海,斜線被很多國家佔據,佔據最多的國家是吳國。
吳國海岸線最長,整個吳國好象一彎月牙貼在海邊,一邊是海,另一邊是大陸兩大古怪地方之一的死亡山脈,海和山脈夾出個狹長吳國,兩頭各有一條路,分別通向齊國和越國。
吳越兩國交界處是一個關口,在死亡山脈近海處裂出一道五里長五里寬的通道,通道兩邊分別有越國和吳國屯有重兵。
吳國是大陸上戰亂最多的國家,連年內亂不止,分為十三個勢力,都以吳為國名,為方便區別,分別名之為上吳、興吳等名稱,和越國接壤的是白吳。
吳國終年戰亂,修真者也是亂打一片,隨著十三個大勢力逐漸統一各地,修真者也形成十三個大的修真門派,每一個修真門派就是一個國家的支柱。白吳的國柱是白蓮劍派,外人叫習慣了,直接稱之白吳劍派。
越國和很多國家接壤,但是戰事不斷的只有北方兇蠻和南方白吳。北方兇蠻與宋國是大仇,相應的很少對越國出兵,後來妖獸禍亂,更是直接停了戰爭。從那以後的幾百年間,整個越國的邊防重事就是白吳。邊境屯兵從不少於六十萬。
僅僅為了守護一道五里長五里寬的山道就要屯兵六十萬,可見白吳軍隊有多兇悍。
南方十三吳,男人從童年起開始接受戰備訓練,成年後歷經戰事,能存活下來的無不是軍中精銳,舉國皆是此等兵士,根本不是越國兵士能抗衡的。
越國朝廷想的明白,打不過就用人命填,用數倍於白吳軍隊的兵士屯守關口。哪料到白吳根本瞧不上越國,只是拿越國兵士練兵,盡派些新兵來此磨練,練成悍卒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