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部分(第2/4 頁)
家喜右手邊的石川木雄卻搶著開口了:“主公容稟,這一次與我國接洽的人物乃是清國太師洪承疇,他先前是明國的正二品大臣,也是權傾一時的人物喲!”
井伊直弘用餘光瞪了搶話的石川木雄一眼,立刻將話語權搶了過來:“主公,洪太師以前在明國,那可是相當於太閣殿下一般的存在……連他都投了清國,說明清國更有前途呀!而且現在明國已經滅亡,正說明洪承疇洪太師的慧眼如炬!”(未完待續。)
第541章 倭寇入朝
德川家喜是幕府將軍德川家光的親弟弟,也是此次徵朝的總大將。【】
原來在多爾袞兵敗廣鹿原的時候,洪承疇已經敏銳地意識到,此戰過後女真人再無戰勝團山軍的任何可能。
這也是很顯然的事情,連最能打的多爾袞都打不贏,而且還上了滿清最精銳的白擺牙喇兵,依然是大敗的下場,女真人那一套騎射和步戰絕壁是不靠譜的了。
來到朝鮮國之後,洪承疇忽然想起萬曆年的往事……倭國一直對朝鮮念念不忘,而他們確實也有強大的軍力。
萬曆年間遼東還有李如松這樣的名將,若是換在明末,倭國人與大明的戰爭誰勝誰負還真不一定。
現在光憑滿清的軍力顯然已經無法在朝鮮戰勝團山軍了,何不將倭國拉下水?
洪承疇立刻找鄭家牽線搭橋,與倭國的幕府將軍德川家光搭上了線。這裡不得不提的是,日本在明末萬曆之後的這段時間,其實國內很不太平……這也是日本所謂的“戰國時代”。
其實豐臣秀吉當初遠征朝鮮甚至覬覦大明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不是他吃飽了撐的,而是因為“封賞”的問題讓他無比頭疼。
戰國時代幾乎一統天下的豐臣秀吉,手下自然是有一幫悍勇的武士為他賣命。仗打贏了,可是豐臣秀吉悲催的發現,日本國內已經沒有封地可以封賞這些有功的武士。
這可怎麼辦?人家將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跟著你席捲天下,到頭來不封個“城主”、“國主”,這尼瑪分分鐘是要造反的節奏呀!
所以豐臣秀吉無奈之下發動了侵朝戰爭,寄希望於在朝鮮國獲得土地,以封賞那些有戰功的武士。
可惜當時遼東有名將李如松,倭寇被吊打也是應有之義。再後來豐臣秀吉死後,老烏龜德川家康起兵造反,一舉奪了天下,開創了德川幕府。
然則德川家康遇到的問題與豐臣秀吉一樣,沒有土地封賞有功的武士。現在日本國內也是有如火山爆發前的寧靜一樣。各種野心家、陰謀家都在等待時機……恰巧這個時候,鄭芝虎帶著滿清的國書來到了日本。
滿清邀請德川幕府出兵朝鮮,滅了團山軍之後,劃漢江而治。漢江以北歸滿清。漢江以南歸日本。
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幕府將軍德川家光是不想答應這事兒的,可是下面的人“群情洶湧”,一直要求德川家光發兵朝鮮。
據說還有好幾個武將在江戶當街自*焚,採取了死諫這種激烈的進言方式。德川家光畢竟年輕氣盛。不似他祖父德川家康那般老奸巨猾,開疆闢土的誘惑也著實不小,於是頭腦一發熱,就答應了出兵朝鮮之事。
德川家光命令弟弟德川家喜為總大將,帶著加賀藩藩主前田利常和仙台藩藩主伊達忠宗率領七萬大軍,跨海進擊朝鮮。
德川家喜也憋著勁兒,想在兄長德川家光面前大大地露一次臉,因為他自己的領地不過十萬石而已,也就大致等於大明的一個縣罷了。若是能攻佔南朝鮮,起碼有日本國三成那麼大的地盤……
德川家喜看了家老井伊直弘和石川木雄一眼。淡淡地道:“前田肥前守的四萬大軍和伊達越前守的三萬大軍已經向開城進發,料想七萬大軍會同清**隊,定可以一舉消滅團山軍的張力。”
肥前守和越前守是日本的官名,“肥前”和“越前”都是地名,“守”顧名思義,這官職大致等同於某某太守之類。當然,日本國的官職更多的是一種品階,並不代表肥前守就一定是管理肥前這個地方。譬如這前田利常是加賀藩的藩主,而伊達忠宗是仙台藩的藩主,都不管轄肥前和越後。
日本的這些官職估摸等同於中國的漢、唐時代的官職體系。還停留在太守、州牧這種級別,至少在這個時代,日本還是很落後的。大明先進的內閣制度,以及地方軍政分離的行政制度。他們是怎麼也學不來的。
尊稱對方官職,這也是跟中國學來的……日本人沒有字號,若有幸獲得官職,那麼就一定希望對方稱呼自己的官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