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第2/4 頁)
女一不好找就暫時先擱置下來,將其他的主要角色都定下來先,定下來的新演員再加上從電視劇那裡拉過來的演員,陣容絕對強大,老戲骨站了八成,流量型高人氣高顏值高演技演員佔了兩成;三是要和徐老怪正兒八經的見一次面,也與他和楚晴那邊組建起來的拍攝團隊見面開會。
另外還有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就是侯牧雲自己得額外再組建一個拍攝團隊,這個團隊自然就是用來拍攝與傳統工藝紀錄片有關的,這半個月的時間內顧老可是沒少來電問詢進度,既然答應了下來總得是要做的。
這個拍攝團隊,在半個月內已經聯絡好了七七八八,其中一大部分就是直接從電影拍攝團隊里拉過來的,目前電影拍攝團隊還沒有進入工作,侯牧雲將他們拉過來,也是有藉助拍攝紀錄片先磨合一下的意思,畢竟電影他是導演,先磨合一下團隊是很有必要的,到時候用起來也順手。
電影拍攝一旦攤子擺開來,那每天的花費可都是如流水,作為投資人之一的侯牧雲自然不需要到時候因為拍攝團隊磨合不好而拖長了拍攝的時間而因此花了冤枉錢。
8月1日,盯著大烈日,取名為《指尖上的華夏》的紀錄片拍攝團隊開始了第一天的正式拍攝,拍攝地點在瓷都景德鎮,而拍攝的內容自然就是陶瓷篇了。
《指尖上的華夏》這部紀錄片,侯牧雲暫定為拍攝十集,直接就是按照之前抽到那組傳統工藝技能卡分類來劃分的,而拍攝內容則是侯牧雲根據技能卡內包括的資訊整理出來的。
第一集拍攝的是陶瓷工藝製作,集名叫做“土地裡長出來的國粹”。
拍攝團隊進入景德鎮的時候,顧老已經在了,而且身邊帶著很多人,這些人侯牧雲和拍攝團隊自然是不認識的,經過介紹之後,怎麼說呢,反正華夏製陶的四分之三壁江山都在這了!
製陶是顧老的老本行,他本人在製陶這一行的名氣與威望以及地位都是極高的,說話自然也有底氣:“小侯啊,咱們整個景德鎮的所有手藝人和窯廠以及工作室,都隨時配合你們的拍攝。”
侯牧雲見此,也不好直說只需要拍攝場地和一些器具就成,只得受寵若驚的說先拍攝一些場景。
侯牧雲和拍攝團隊如是上面來的領導一樣在景德鎮諸多的工藝大師們陪同下“參觀”了景德鎮的主要窯廠,最終選擇了以景德鎮御窯廠為核心取景地。
侯牧雲拍攝的紀錄片與其他紀錄片很不像,他的拍攝按照內容來說分為三部分,故事、情懷和工藝本身,比例的幾乎為1:1:8,工藝本身佔了最最主要部分;按照形式來說,他不會像一般的紀錄片那樣去採訪手藝人和工藝大師,而是直接就以自己為主。
說白了,這個紀錄片就是記錄侯牧雲與這些傳統工藝之間發生的事情以及侯牧雲如何接觸以及操作這些工藝,以這種方式來最大程度的展現出華夏傳統工藝的魅力,讓更多人認識傳統工藝以及對工藝產生興趣。
說得再白一點,這部紀錄片其實就是侯牧雲秀技能的“直播”,只不過這個“直播”用了更加專業的拍攝和更加豐富的道具的“擺拍”。
紀錄片拍攝過程之中只有侯牧雲的操作和解說以及一些他的旁白。
在陶瓷篇前後拍攝了三天,拍攝團隊離開景德鎮的時候,景德鎮的這些工藝大師都是有些懵的。
這就拍攝完了,還沒采訪他們啊,也沒有讓他們展示製陶工藝啊,就走了?
要不是顧老的原因,這些工藝大師們肯定要嘀咕一句“什麼玩意兒”啊!
紀錄片的第二個拍攝內容是文房篇,拍攝地選擇了皖省的宣城。
第313章 文房四寶
文房四寶,現今基本是泛指的筆墨紙硯,而如果嚴格一些來說則是特指的。
在南唐時期,文房四寶特指的是皖省宣城諸葛筆、皖省徽州李廷圭墨、徽州澄心堂紙、徽州婺源龍尾硯;自宋以來,則特指的是宣筆、徽墨、宣紙、歙硯,另外還有洮硯、端硯也堪稱寶;元以後,浙省湖州的湖筆漸興,改革開放後,宣筆恢復生機,文房四寶回到了宣筆、宣紙。宣硯、徽墨的“統治”時代。
不管怎麼說,文房四寶特指四物永遠都難不開宣城,而宣城也是名副其實的文房四寶正宗原產地,文房四寶之鄉。
侯牧雲和拍攝團隊到宣城的時候,顧老已經在等著了。
對於三天時間結束了景德鎮的拍攝且過程中未曾採訪任何手藝人等,顧老心裡不說不舒服吧起碼是有些疑惑的,沒太弄明白侯牧雲是具體怎麼操作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