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成的想法,你的舉動與我不謀而合。透露了南明小朝廷與吳三桂持有完全相同的立場,因而建議吳三桂與清朝聯合的同時,與南明聯合,繼續追剿李自成。陳洪範、馬紹愉八月初一在北上途中發出的信件,表達的也是同樣的意思,感謝清朝“助兵之義”,嘉獎吳三桂“破賊之忠”;並且提出,南明願意與清朝簽訂友好條約,互通貿易,“兩家”成為“一家”,目標是“同心殺滅逆賊,共享太平”。
甚至連史可法這樣具有民族氣節的高官,也持有相同的觀點。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對於南明小朝廷的建立,非常不滿,寫信給在揚州的督師大學士史可法,明確表示:清朝入主北京,是從李自成手中奪取的,並不是從明朝手中取得的,南明必須取消國號,臣服於清朝。史可法在給多爾袞的覆信中,免不了要為南明辯護一番,接著就對清朝表示感謝:我大將吳三桂向貴國借兵,趕走李自成;貴國又為我先皇帝后發喪,掃清宮闕,安撫黎民,這些舉動震動歷史,光耀現代,所有大明臣子無不感恩戴德,長跪地下,向北頂禮膜拜。他希望多爾袞繼續抱著同仇敵愾的精神,與南明聯手,“共梟逆賊之頭,以洩敷天之忿”。如果能夠這樣,那麼貴國的道義將照耀千秋,“從此兩國世同盟好,傳之無窮”。
當然這是南明小朝廷一廂情願的幻想,後來事情的發展大家都已經看到了。但是,由此一端可以看出,在南明和遺老遺少心目中的吳三桂形象,和以後歷史學家的評論,是大相徑庭的。
清初,吳三桂以平西王頭銜駐紮於雲南昆明,與陳圓圓依然伉儷情深。後來吳三桂納妾,性情恬淡的陳圓圓主動讓步,出家為尼,法號寂靜。
皇太子生死之謎
與明朝國祚休慼相關,皇太子和他的兩個弟弟的下落,成為明清鼎革之際引人注目的焦點。在兵荒馬亂的改朝換代之際,缺乏順暢的資訊來源,關於太子等三人的下落,都是道聽途說的小道新聞,被野史記錄下來,矛盾和歧異是在所難免的。以下是筆者從矛盾的陳述中清理出來的一些傳聞,未必一定是信史。
卻說親信太監接受崇禎皇帝囑託,藏匿了太子等三人。李自成進入北京後,釋出懸賞令,尋找這三個重要人物的下落。太監見利忘義,為重賞所利誘,很快交出了這三個人,邀功請賞。李自成鑑於他們還未成年,沒有處死他們。太子乘機向李自成提出三條建議:第一,不可驚動祖宗陵寢;第二,迅速安葬父皇、母后;第三,不可殺害百姓。從以後的事態發展來推斷,李自成似乎接受了這些建議。
txt小說上傳分享
王朝的末路(8)
李自成出征山海關兵敗後,把太子等三人,交給了吳三桂。多爾袞命令吳三桂不得進入北京,向西追擊李自成,吳三桂不得不把太子等送到太監高起潛處暫時落腳。
隨著政權的迅速更迭,兵荒馬亂之中,太子等三人便不知下落了。野史傳聞多種多樣,有的說,他們後來到了外公周奎家中,還和長平公主見過一面,大家抱頭痛哭。皇親周奎害怕引來禍水,把他們逐出家門,被巡邏計程車兵逮捕。有關部門以為這是假冒的,刑部主事錢鳳來奉命審問這三個假冒太子的犯人,非常頂真,叫來太監辨認,都說是真太子;又把他們送入宮中,考察他們對宮廷的熟悉情況,都對答如流。另一些投靠清朝的前明官員為了避免麻煩,極力證明太子是假的。一時間眾說紛紜,真假莫辨。
攝政王多爾袞的態度很明確,不必繼續爭論,真假都無妨。隨後處死了主張太子是真的官員,又在次年四月初四,公開佈告天下,說太子是假的,然後把他們秘密處死。從清朝的立場考慮,這當然是最佳的處理方式,他們不願意承認前明的太子,果斷處死,是為了避免改朝換代之際引起民心動搖,以及政治上的連鎖反應,是可以理解的。
被處死的太子究竟是真是假?還很難說。因為後來太子在南方出現了,引起了南明政壇的極大震動。皇太子生死之謎,愈來愈複雜。南明當局非常不歡迎這個太子,宣稱是假的。
南明小朝廷既然打著繼承明朝正統的旗號,理應歡迎太子的出現,為何千方百計要證明他是假的,似乎令人費解。
其實稍加分析就可以明白,關鍵是權力的爭奪,或者說是權力的歸屬問題。福王朱由崧已經登上皇帝寶座,把明年改為弘光元年,崇禎皇帝的嫡親太子出現,勢必威脅到朱由崧的帝位,引起權力再分配的一系列問題。
他登上皇位不久,就考慮到這個棘手的問題,製造輿論,證實太子已經死亡。訊息的直接炮製者就是淮揚巡按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