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2 頁)
如此荒唐的結論一公佈,輿論頓時譁然。
江北四總兵之一、靖南侯黃得功首先發難,在奏疏中聲稱,太子未必假冒,先帝之子就是陛下之子,怎麼可以不明不白就關進監獄?大臣中諂媚的人多,敢講真話的人少,即使明白認識,誰敢出頭證實而招來災禍?他還警告,如果恣意妄為,本鎮將帶兵趕到南京,處死那些說假話的人。
老百姓也沒有那麼容易愚弄,他們對於馬士英之流把朝政搞得腐敗不堪,早已不滿,養成了一種逆反心理——馬士英以為“假”,輿論愈加以為“真”。
對馬士英專擅朝政心懷不滿的實力派將領、寧南侯左良玉,抓住此事大做文章:滿朝大臣只知逢迎君主,不顧大體。李自成尚且能夠善待太子,不敢加害,為何一家人反而視為仇敵?他以此為藉口,發兵從武昌沿江而下,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矛頭直指馬士英,聲稱“奉太子密詔”前往解救。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王朝的末路(10)
這一下,事態鬧得不可收拾。湖廣巡撫何騰蛟、九江總督袁繼鹹,公開聲討馬士英。在揚州督師的史可法,希望皇帝妥善處理太子事件,平息事態。
正當南明各派勢力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清朝軍隊大舉南下,南京危在旦夕。五月十五日半夜,弘光帝在太監、衛兵簇擁下,逃出通濟門,前往皖南的太平府避難;馬士英也倉皇逃離南京。南明小朝廷土崩瓦解,猶如曇花一現。
值得注意的是,五月十五日清朝的豫王多鐸率領軍隊進入南京,向投降的官員詢問太子的下落。有人告訴他,太子是王之明假冒的,多鐸不以為然地說:逃難的人自然改姓換名,如果說“姓朱”,你們早就殺了。有人說太子自己並不承認是王之明,是馬士英之流強加的。多鐸大笑說:奸臣,奸臣!
十天後,朱由崧被捕,押解回南京,多鐸問他:先帝遺下太子,從遠方逃難而來,你既不讓位,又要多方加害於他,這是為什麼?朱由崧始終一言不發。在旁邊的太子不解地問:皇伯用手諭把我召來,不但不認,還更改我的姓名,施加刑罰,難道是奸臣乾的,你不知道?朱由崧支支吾吾,汗流浹背。
據說,幾個月以後,多鐸回京,帶著太子、朱由崧同行,在北京被清朝當局處死。清朝方面的行動,使得真假太子之謎蒙上了又一層政治色彩,更加難以辨別了。
明清鼎革之際,北京和南京先後出現的太子,究竟哪個是真的,似乎難以判定。明清史權威孟森《明烈皇帝殉國後紀》以為,北京所殺的太子是真的,南京的太子是假的。只能說是一家之言。當代史學泰斗陳寅恪在《柳如是別傳》中,贊同吳偉業《鹿樵紀聞》中的觀點,以為東林、復社人士故意和馬士英唱對臺戲,主張王之明就是真太子朱慈烺。
政治風雲變幻莫測,太子朱慈烺下落明瞭以後,他的弟弟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照不知所終,引起了反清復明人士的濃厚興趣,終於釀成了綿延數十年之久的“朱三太子案”。
朱三太子的最初出現是在順治八年(1651),有人告發,前明崇禎皇帝的三皇子藏匿於民間。
朱三太子的再次出現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北京有人自稱是朱三太子,還建立了政權。
真正引起清朝當局重視的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反清復明”的一念和尚聚眾起事,打出朱三太子的旗號。次年,一念和尚、朱三太子先後被凌遲處死。
孟森以為朱三太子是朱慈照,這種可能性不能說沒有,但微乎其微。因為崇禎十七年時他十歲,到康熙四十六年時,已經是一個七十多歲的垂垂老翁,如何能夠和一念和尚四處奔波?
看來,所謂“朱三太子”極可能是民間假託的一個偶像。因為這個“朱三太子”處死以後,又冒出一個“朱三太子”。那是康熙六十年(1721)在臺灣起兵造反的朱一貴之子,自稱是朱三太子。
所以,雍正皇帝也明白“朱三太子”是這麼一回事。他說:從前康熙年間各地奸徒造反,動輒用朱三太子的名義,如一念和尚、朱一貴。
看來“朱三太子”確實是一個偶像,或者是一個符號而已。
不過,無論如何這總是皇太子生死之謎的一個環節,給歷史增添了不少撲朔迷離的色彩,更顯出它誘人的無窮魅力。
。 想看書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