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頁)
喜歡斷案,卻喜歡舞刀弄槍,別看他長得人高馬大的,但各種槍支到了他手裡,卻是耍得出神入化,爐火純青,而且是指哪打哪,槍槍要命。好得他雖然喜歡弄槍,卻並不喜歡出風頭,要不然,全國警官技能比賽,他肯定是冠軍。
總之,為了完成這次任務,局裡把各種人才都給他配齊了,有駕車能手,竊聽能手,爆破能手,狙擊能手,每個人都不是吃乾飯的,當然了,強將手下無弱兵,能領導一群獅子的,絕不是一隻綿羊。
十個人以自助遊遊客的身份,進入到了喀納斯風景區,開始他們那無法完成,卻又必須完成的任務。
第四節 截殺阿勒泰 二、圖瓦獵人
4、截殺阿勒泰 二、圖瓦獵人
圖瓦(Tuva)是亞洲腹地的一個古老地名,大體上包括西伯利亞南端葉尼塞河上游河谷近20萬平方公里的地區。圖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6世紀。公元13-18世紀時,圖瓦處於蒙古控制之下。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軍擊潰準噶爾部蒙古軍隊後,圖瓦歸屬滿清統治,稱“唐努烏梁海”,設四十八佐領(佐領是八旗制度的基層單位)。
清同治三年(1864年),中俄簽訂《塔城條約》(即《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沙俄割去唐努烏梁海西北部十佐領之地。
清朝覆亡後,1914年,烏梁海成為沙俄的“保護國”。俄國十月革命後,俄國國內戰爭波及圖瓦,中國軍隊趁機收復烏梁海中東部三十六佐領,但很快被蘇聯紅軍擊敗,之後烏梁海東部九佐領決定歸附外蒙古,中部則在1921年宣佈成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受蘇聯保護。1944年結束獨立,加入蘇聯。蘇聯解體後,圖瓦於1992年成為俄羅斯聯邦的一個共和國。
圖瓦舊稱唐努兀梁海、兀梁海是蒙古族的一個部,由於唐努兀梁海長期與突厥人相混血,形成了現在的圖瓦人。“圖瓦”一詞是20年代之後才開始廣泛流傳的。有些學者將其列入突厥人之列,但他們自認為是匈奴人的後裔。有些也自稱是蒙古人。圖瓦人總數現有20萬左右,約3萬人分佈在蒙古國境內。
而在中國境內遙遠的新疆布林津縣,阿爾泰山深處的喀納斯湖區,生活著大約兩千名圖瓦人。圖瓦人即是晚清《新疆圖志》所記載的“烏梁海”人,世代以放牧、狩獵為生,居深山密林,沿襲傳統的生活方式。有學者認為,他們是成吉思汗西征時遺留計程車兵的後裔;也有人認為,圖瓦人的祖先是五百年前從西伯利亞遷徙而來,與現今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的圖瓦人屬同一民族。
目前圖瓦人居住區共有6處,主要分佈在喀納斯風景區附近,共有3個村落,即喀納斯村、禾木村及白哈巴村,人口不及2000人。他們對外交流使用哈薩克語,對內使用圖瓦語——一種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稀有語種。建國前,他們沒有文字,建國後,政府為他們建立了蒙文學校,他們的書面語言是蒙文。
喀納斯圖瓦村夾在兩山之間,不寬的山谷,剛好供這麼80多戶人居住。由於山不高,山谷便顯得開闊,村莊因而也顯得安詳。村莊的背後是山坡,山坡的頂端是雪峰。正值夏季,雪峰被蔥綠的樹林遮掩得恍恍惚惚,但只要看一眼山頂的積雪,就知道這是一個雪山下的村莊。
在夕照中,圖瓦村裡那些帶有尖頂的、頗具瑞士風格的小木屋反射出一絲絲溫暖的金黃色光芒。小屋旁邊的松樹三三兩兩地散佈著,全都高大筆直。村中還長有白樺樹,一棵一棵散落在松樹中間,因為枝幹雪白,便很顯眼,再加上蓬勃的樹冠,似一把把大傘。阿爾泰的氣候和俄羅斯差不多,在圖瓦村的背後,就是中俄邊境上的友誼峰,西伯利亞的風從友誼峰吹過來,隨著地勢降低,驟然變暖,便孕育出了這片濃密的山林。
圖瓦村是個長條狀的村子,由於木頭小屋方方正正,村莊看上去也顯得有稜有角。村中的小路向村子四周的松林延伸、分支,一進入松林便了無痕跡。放眼望去,四周的山脈像是一雙大手,將這個村莊呵護在掌心。這是一個沉睡的、被外界遺忘了的村莊。
村中有人騎馬,在路上快速賓士。村子不大,從一家到另一家,原本不費什麼事,但或許由於長久騎馬的習慣,他們仍挺胸聳肩,把馬打得飛快。馬呢,大概也喜歡這樣奔跑,從家門口躥起,箭一般馳向另一處人家。由於路途太短,往往只是倏忽一閃,便又停住,人從馬上下來,進了房子許久不出來,留著馬在外面,低頭啃吃地上的草。
關於圖瓦人的歷史,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說法。有人說他們是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