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地內堅持之時,各級指揮員尤其直接指揮作戰的指揮員,必須預先想好準備好兩套辦法,一是準備以主力堅持,一部轉移,一是準備一部堅持,主力轉移。這兩套辦法的運用,是看當時當地敵我實際情況決定,應用那一套即用那一套(當然還要略加修正與補充),其他一套作為應付新情況之準備。
那麼,在什麼情況下以主力堅持一部轉移呢?又在什麼情況下以一部堅持,主力轉移呢?要在什麼時機轉移呢?這是、由當時敵我的具體情況決定,不能預先想好的。但一般來說,如在敵人來向我進攻之前,我多以一部兵力向邊區及敵佔區遊擊活動。主力則在根據地整訓和準備各方面的工作,或是對我進攻之敵兵力不大,我有把握在原地區戰勝敵人之時,則以主力堅持原地,伺機破敵,只以一部轉向邊區及敵佔區活動,牽制另一方面敵人,或威脅敵人之側背,配合主力作戰,這就是主力堅持,一部轉移的辦法。如果在敵人大舉向我根據地進攻之時,估計敵人兵力強大,我主力難於在原地堅持活動的時候,在戰役初期,則應避免過早與敵決戰,而適時將我主力轉移到原地區(敵企圖合擊地區)以外活動,待機破敵,只留一部在原地區與敵遊擊,堅持原地,並能配合主力回擊敵人,這就是一部堅持,主力轉移的辦法。
至於轉移時機的選擇,在內線作戰一般的動作,通常是選擇在敵人已分進將到合擊線(就是利害分界線)以前的時機為宜,如過早轉移,各路之敵尚未分進,則我之企圖已先暴露;如過遲轉移,各路之敵已合攏來,則我地區狹小,又不能周旋,都是不利的。
然而轉移時機的選擇得宜,即由於努力蒐集情況的精密研究情況,正確判斷情況而來的。因為這樣,我們指揮員如欲求得堅持與轉移的動作運用自如,即應該以蒐集、研究、判斷情況為最重要的問題了。如果不這樣,將會被危險不利的情況所嚇倒,被複雜、似是而非的情況所迷惑,亦會為可以克服的困難所沮喪,為不應摘取的小利所引誘。所以不貪得,不喜功,敗不餒,勝不驕,審情勢之趨向,見良機而動作,老成待重,胸有成竹,此乃我們指揮員指導堅持與轉移動作的原則,也是正確的態度。
第二,要有根據地各種工作配合。為著保證堅持與轉移動作做得好,不僅依靠作戰指導的工作(當然是主要的),還要依靠根據地各種工作的配合。如果沒有群眾熱烈的參加,沒有軍民的合作,沒有民主政府的協助,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黨政軍民的團結與共同協力,欲達到堅持與轉移的任務是很困難的。因此,我們就要加強根據地的工作,首先是群眾工作,民兵工作,生產工作,以及民主政權,經濟建設,文化教育等工作,一致配合起來。只有這些工作做得好,配合得好,則堅持根據地動作,或轉移地區的動作,就會便利了。
第三,要有敵佔區的工作。這些工作主要是在政治宣傳上,儘量暴露敵人的滔天罪惡,揭破敵人的種種陰謀,同時宣傳我必勝,敵必敗,以動搖其人心,瓦解其組織,爭取其群眾。在經濟鬥爭上,要極力破壞其經濟設施與封鎖,並煽動其人民起來反抗抽捐抽稅,同時加緊我根據地的禁糧出口工作,以斷絕其糧源,混亂其秩序,為達到上述目的,必須有公開與秘密的各種各樣的鬥爭配合。如果把這工作做好,對我們與敵鬥爭有莫大作用。
所講這些,就是執行堅持與轉移的一般辦法,現在舉例來說:在1943年春季,我三師在鹽阜區反掃蕩之時,當反掃蕩初期,敵人以萬餘之眾,瘋狂的分向我根據地進犯企圖找我主力決戰,消滅我軍與根據地。在這情況下,我三師領導同志,即決心以我主力分向淮海與鹽東轉移,避免與敵過早決戰,只留一部主力配合地方武裝分散就地堅持遊擊與敵糾纏,一面保持陣地,保護民眾,一面牽制敵人,掩護主力安全轉移,亦為將來配合主力回頭破敵。至反掃蕩中期,敵人分散建築據點,並開始撤退的時候,我三師即集中力量回擊敵人,打下陳集、八灘,攻克東溝、益林等地,恢復我原有地區。從此來看,在敵集中力量大舉掃蕩初期,我主力必須適時轉移,暫避決戰儲存力量。但這時轉移,並不是單純為著避免決戰,儲存力量而轉移,正是積極為著打破敵人與堅持根據地而轉移的。同時亦須有一部就地堅持遊擊配合,否則不能達到堅持之任務。假使我三師採取單純堅持或單純轉移,沒有把這兩個動作聯絡運用,則我三師部隊與鹽阜根據地可能受到大的損害。相反的,這次反掃蕩得到勝利,主要由於我三師各領導同志善於把握堅持與轉移的戰術,以及運用其他戰術的結果。
根據這次我三師在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