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宣告:本書由霸氣 書庫 (。。)自網路收集整理製作;僅供交流學習使用;版權歸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歡;請支援正版。
說明《張雲逸傳》一書在網上搜尋不到,十分遺憾。
本書包括張雲逸部分著述以及從網上下載的資料。
張雲逸張雲逸(1892。8。10 —1974。11。19),中國人民解放軍高階將領,軍事家。原名張運鎰,又名張勝之。生於廣東文昌(今屬海南省)頭苑區造福鄉上僚村。1908年入廣東陸軍小學堂。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4 月在廣州參加黃花崗起義。同年10月辛亥革命中,又參加攻打兩廣總督府的戰鬥。1912年入廣東陸軍速成學校。1914年畢業後,被同盟會南方支部派入軍閥部隊,從事秘密反袁世凱鬥爭,歷任粵軍排長、連長、營長。1915年參加護國戰爭。1923年任廣東省揭陽縣縣長。1924年到粵軍許崇智部任旅長。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4 軍25師參謀長,同年10月在武漢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秘密掩護和支援25師主力參加南昌起義的行動。同年12月後,在廣州、香港等地從事中共秘密工作。
1929年7 月,被中共中央派往南寧,與俞作柏、李明瑞建立關係,任廣西軍官教導總隊副總隊長、警備第4 大隊大隊長、南寧警備司令。重視並堅持對所轄部隊實行改造,為舉行起義奠定了基礎。同年12月11日,與鄧小平等領導百色起義,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7 軍,任軍長,指揮紅軍打退桂系軍閥的反撲和進攻,建立了右江蘇區。1930年4 月率紅7 軍主力轉戰桂黔邊,曾攻佔貴州榕江城,6 月率部回師,攻佔百色、奉議、恩隆等縣城,10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攻打柳州、桂林的指示,與鄧小平、李明瑞率部離開右江蘇區,轉戰於桂、黔、湘邊界地區。1931年1 月在廣西全州召開的紅7 軍前委會上與鄧小平等決定停止執行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險計劃,轉向湘粵邊開展游擊戰爭,適時向中央蘇區轉移。2 月全軍搶渡樂昌河時,被敵截為兩部。他率軍部和58團大部,迂迴突破粵軍封鎖,於3 月中旬進入湘贛蘇區,與湘東獨立師會合,成立河西臨時總指揮部,任總指揮,進行了永陽鎮等戰鬥。4 月在永新與紅7 軍主力會合,改任河西總指揮部參謀長。隨後,與李明瑞指揮所部連克安福、茶陵、安仁等縣城,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同年冬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參謀長兼作戰局局長,參與組建軍委機關和領導紅軍的參謀工作建設。1933年任粵贛軍區司令員,後任紅軍總司令部和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兼作戰部部長。研究和總結紅軍的戰略戰術和參謀工作,發表《戰鬥指揮研究事項》等指導性文章。1934年10月參加長征,任中革軍委副參謀長兼作戰局局長,協助軍委領導組織偵察、開路設營、部署軍事行動。到陝北後,兼紅一方面軍副參謀長。1936年12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36年兩廣事變後,受中共中央派遣,往來於廣州、香港、南京、武漢、福州、桂林等地,在國民黨上層軍政人員中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工作。
抗日戰爭初期,參與領導新四軍的組建、整編等工作。1938年春任新四軍參謀長兼第3 支隊司令員,指揮了清水潭、馬家園等戰鬥。11月率兩個連到江北無為地區,發展抗日武裝力量,組建江北遊擊縱隊,後率部東進,開闢皖東抗日根據地。1939年5 月參與組建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任指揮和中共前委書記。指揮第4 、第5 支隊和江北遊擊縱隊在淮河以南、津浦路兩側積極打擊日偽軍。1940年1 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員。與書記劉少奇等指揮第4 、第5 支隊主力先後取得大橋、半塔集反頑作戰和夏季反“掃蕩”的勝利,鞏固和發展了淮南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副軍長兼第2 師師長,抗日軍政大學第8 分校校長。直接領導第2 師同敵偽頑的軍事進攻、政治破壞、經濟封鎖進行鬥爭,同時注重加強根據地建設。1943年1 月專任新四軍副軍長。
1943年11月陳毅代軍長赴延安後,他主持新四軍軍事工作,根據中共中央指示,1944年7 月部署第4 師主力西進,基本上收復了豫皖蘇邊區根據地。同年冬部署第1 師一部渡江南下,開闢蘇浙皖邊敵後新區。接著又指揮新四軍各師開展對日大反攻作戰,殲滅大量日偽軍,收復大片失地。1945年6 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