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3 頁)
界及交通條約的具體規定,推動了第19路軍與紅軍聯合,共同抗日反蔣,接著,又奉命支福州對李濟深、蔡廷鍇等開展統戰工作。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後,兼任軍委縱隊先遣隊司令員,參與制定紅軍的行軍路線和作戰計劃,為紅軍進軍貴州、搶渡烏江、佔領遵義等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5年9 月,任北上抗日先遣隊(陝甘支隊)副參謀長。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西北軍委成立後方辦事處,任參謀長,協助周恩來主持後方工作。
1936年4 月,任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副參謀長兼渡河司令員,為部隊東征與回師做了許多工作。12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1937年5 月,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支華南搞抗日統戰工作,與桂、閩、川等地方當局的代表談判,訂立共同抗日協議,在廣州、福州等地建立八路軍辦事機構。同時,到閩、浙等省傳達中央指示,為新四軍的整編做了大量工作。
1938年1 月6 日,新四軍軍部在南昌成立,任參謀長兼第3 支隊司令員。3 月19日,他在參謀會議上作了題為《參謀工作建設》的報告,11月,帶領軍部特務營到達無為地區,和國民黨豫鄂皖邊遊擊總司令廖磊談判,建立了統戰關係,並把我黨領導的廬江、無為地區游擊隊整編為江北遊擊縱隊,擔負皖中作戰任務。同時,他指揮新四軍第4 支隊第8 團挺進淮南路東,開展皖東遊擊戰爭。
1939年5 月,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前委書記。在此期間,整頓了新四軍第4 支隊,組建了新四軍第5 支隊,建立了以半塔集、藉塘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完成了新四軍向皖中、皖東戰略展開的任務,1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員。
1940年春,和劉少奇等領導淮南軍民英勇作戰,粉碎了安徽李品仙、江蘇韓德勤等頑固派發動的軍事進攻,鞏固了淮南抗日根據地。11月,任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12月,和徐海東等指揮部隊,取得了對日偽軍反“掃蕩”作戰的勝利。
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副軍長兼第2 師師長、師軍政委員會書記。在此期間,他大力號召和組織軍隊發展生產,自力更生,克服困難,取得了顯著成績。
1942年2 月,兼任淮南軍區司令員,為提高部隊軍政素質和戰鬥力、加強黨的建設,鞏固和發展根據地作出了很大努力。同年夏,他奉命專任新四軍副軍長,在代軍長陳毅去延安參加整風學習和黨的“七大”期間,主持全軍軍事工作,領導淮海、淮北和淮南軍民取得了冬季反“掃蕩”作戰的勝利。
1943年3 月,部署了新四軍第3 、第4 和第1 師的反的“掃蕩”作戰。
1944年,部署和指揮蘇北、蘇中部隊連續開展了春夏季攻勢作戰,進行區域性反攻,攻克了許多重要據點。8 月,根據中央軍委指示,部署新四軍第4 師西進作戰,收復了8 個縣,恢復了豫皖蘇邊根據地。同年秋,部署新四軍第1 師渡江南下,建立新的抗日根據地。
1945年6 月,當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8 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後,參與領導華中軍民繼續向日偽軍發動進攻,解放淮陰、淮安等30多座縣城,殲滅日偽軍3 萬餘人,使新四軍發展到30多萬人。9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與饒漱石等部署江南部隊北上工作,組織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和華中局等機構。10月,率新四軍軍部北移山東臨沂,與由延安返回的陳毅會合。12月28日,中共中央決定組建華東局,批准陳毅、饒漱石、張雲逸、黎玉、舒同為華東局常委。
1946年1 月,兼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員,主持新四軍軍部和軍區工作(陳毅司令員在前線指揮作戰)。
1947年1 月,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員,主持日常工作。8 月,華東局和華東軍區移至渤海惠民地區,成立了黨的後方工作委員會,任書記,領導華東地區的土改、支前、整風和地方武裝、民兵建設等工作,為華東野戰軍發展壯大作出了貢獻。
1948年11月,兼任山東軍區司令員,繼續在後方主持華東軍區和山東軍區的工作。
1949年1 月初,提出了支援解放軍渡江南進的準備工作問題,並制定了兵員、幹部、民工、糧食等支援計劃。3 月,參加黨的七屆二中全會。9 月22日,中央決定他任中共廣西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在全國政協一次會議上,他當選為政協委員,後以任中國人民革命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