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3/4 頁)
後人多事,替嬴政總結了許多原因,譬如秦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強大的人才和軍事優勢,超群的綜合國力,六國自己不爭氣等等。殊不知,對嬴政來說,這些原因只適合關起門來自家總結,卻不能冠冕堂皇地說給老百姓們聽。
他要麼不解釋,一旦解釋,便要讓所有人啞口無言、心悅誠服。
五德終始說,正好滿足了嬴政的需要,於是採用拿來主義,如是解釋道:周為火德。當年秦文公出獵時,擒獲黑龍,表明秦為水德。水能克火,秦代周而興,乃是順天承運,正如傳國玉璽所刻:受命於天。何須多言!
按照五德終始說,既然秦得水德,在制度和行事上便要順應水德。
水,四時為冬,北方,黑,終數六。
冬季始自十月,於是改以十月為歲首。
禮服、旄旌、節旗,皆用黑色。
數則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如果奧運會在那時的秦帝國舉行,其開幕時間不用多想,一定也會是在六月六日六時六分六秒。
2、拿來主義(2)
又,水主陰,陰刑殺,故行事須剛毅戾深,急法刻削,毋仁恩和義。這對於以法家治國的嬴政來說,更是正中下懷。
嬴政選擇五德終始說,雖出於個人需要,但也應有其他方面的深遠考慮,譬如文化上的籠絡,對六國尤其是燕齊兩國人心的因應等等,此處自然也不必細表。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3、廢除封建(1)
此時秦帝國的疆域,東至大海,包括朝鮮在內;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鄉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領土如此遼闊,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的管理?
對此,丞相王綰等人主張效仿周朝的辦法,在燕、齊、楚等僻遠之地,分封皇子,以便震懾,上奏道,“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如不置王,無以鎮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
嬴政接奏,沒有表態,而是下發群臣議論。群臣一致公認:這主意不錯。
只有李斯逆潮流而動,力排眾議,上書道,“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嬴政這才批覆道,“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於是,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大致為: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東郡、琅邪、齊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鉅鹿、邯鄲、上黨、太原、雲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內史。每一郡則仿效中央政府的三公制度,置守、尉、監進行管理。郡守掌民政,郡尉掌兵事、郡監掌監察。終秦之世,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不立功臣為諸侯。
其實,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除了有過少數幾個封國(譬如呂不韋、嫪毐)之外,實行的便已是郡縣式的垂直管理。但是,將郡縣制度推廣到全天下所有的土地之上,確實堪稱石破天驚的創舉。
匹夫而為百代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李斯的一個主張,改寫了中國歷史,併為後世諸多王朝繼承遵守。從此,中國告別了封建社會(封建制度雖在日後有過幾次復辟,但都未能長久)。君主集權的郡縣制度,成了中國政體的主流典範,歷經兩千多年,演變至今,便成了現在的省市縣制度。當然,這已是後話了。而在當時,李斯為什麼要站在朝中所有大臣的對立面,出來反對分封制,力挺郡縣制,在這期間,他又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為此,我採訪了李斯。
李斯先生,你好。很多人認為分封制度對帝國的長治久安是有積極意義的,比如你的老朋友,丞相王綰,他便認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適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對此,你怎麼看?
李斯答道,“周朝分封,結果如何?列侯驕盈,黷貨事戎。亂國多,治國寡。侯伯不得變其政,天子不得變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今大秦統據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製四海,運於掌握之內。人安於下而吏畏於上,天下相合,雖萬世可知也。”
下一個問題。在朝中大臣中,惟獨只有你堅決反對分封。你應該很清楚,你的主張將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