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我們不僅知道,而且能侃侃而談。但是,我們並不知其所以然,更沒有消化吸收,形成應有的知識體系和與心靈相通的思想觀點。當然,離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要求就相差更遠了。如果不徹底從思想上、方式上、方法上去反思和檢討,我們就會從現代資訊科技的受益者變成受害者。
瞭解、擁有資訊和知識與理解掌握、融會貫通、靈活應用,雖然只有一牆之隔,但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比如企業的銷售、財務資訊,資訊管理員透過ERP可以一目瞭然,但是如果不透過對比分析,找出資料背後的關鍵因素、揭示經營中存在的問題、發現潛在的商業機會,並使之成為經營決策的依據,那麼,所有的銷售、財務資訊只不過是一堆無用的資料。海量的資訊和知識猶如礦山礦石,擁有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樣把它冶煉為自己需要的金屬。
讓我們來看一個故事,也許這個故事能為我們開啟一扇智慧寶庫的大門:
阿難尊者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跟隨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阿難為常隨侍者。阿難在這個重要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五年。因為他博學強記、過耳不忘,對佛的一言一語都能謹記無誤,是所有比丘中記得佛法最多的人,他能像錄音機一樣背誦所有佛經,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文殊菩薩曾經這樣讚歎阿難的多聞: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儘管阿難精通佛經,也瞭解所有的修行方法,但是由於阿難一直沒有下苦功去修煉,沒有把佛法融入到實際的生活中,因此,他的心總靜不下來,莫明的煩惱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他,直到佛陀圓寂,阿難也未能開悟。
佛陀涅盤九十天後,大迦葉尊者召集499名羅漢,在王舍城附近的七葉窟集會,要將佛陀生前所說的經文和戒律結集起來。這就是佛教史上最著名的第一次經典結集。出席結集會的標準清晰而嚴格:只有真正開悟、經歷無漏體驗、證得羅漢果位的人才可出席。阿難雖是多聞,並且能背誦所有佛經,但是由於尚未證悟,因此被擯棄在結集的石窟外。阿難向大迦葉尊者苦苦哀求,甚至哭泣下跪。大迦葉尊者以長老身份教育阿難,指出阿難種種過失:“你是佛陀最愛的弟弟、最信任的侍者,二十多年和佛陀朝夕相處,聆聽最多的教誨,又有超人的聰明智慧,可是你卻連羅漢果位都沒有證到。今天你有何面目參加結集呢?阿難,明天結集正式開始,現在已進入七葉窟的人,都是神通俱足的阿羅漢。你看看這門上的鑰匙孔,你若能從此小孔中進去,你就有資格參加結集了。”
阿難羞愧難當,含淚退出。
阿難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裡,結枷而坐,開始反省:“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佛陀最愛的弟弟和侍者,只要多聞佛法,不必苦修,有佛的神力,早晚能登堂入室。沒想到結果是這樣啊!”這時,空中傳來佛陀的聲音:“阿難,你肚子餓了,我能替你吃飽嗎?”
“不能。”
“我將一桌美味佳餚說給你聽,你能背誦了,這樣能解飢嗎?”
“不能。”
“我的佛經,我的佛法只是引導眾生探索真理的工具。我的指頭指向月亮,你不能把我的指頭當成月亮。說食不飽,覺悟靠己啊!”
“佛陀啊,我知道自己錯了。”
心中一片空明,朗月臨窗,阿難豁然開悟了。沐浴朝陽,阿難步伐輕快,他自然大方隨手推開七葉窟的大門,微笑而入——法本自然,推門而入就是最大的神通。阿難被大家推上獅子座,五百羅漢參與的結集正式開始。阿難將記憶中的大法完整背誦出來,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誡一般,為之感動萬分。
阿難尊者開悟的故事告訴我們:任何資訊與知識,只有經過自己的理解和認識,真正的消化、吸收以後,才能成為認識客觀世界的工具,同時,只有充分利用這一“工具”去開山耕田,我們才能收穫人生的豐碩成果。
知識爆炸和網際網路集散資訊的巨大功能沒有什麼可怕的,只要我們掌握好學習、消化、吸收的方法,並堅持實踐第一的原則,我們就能駕馭智慧的航船,自由地在知識的大海中航行。
大道踐行,踐道才能前行。
→虹→橋→書→吧→。
第21節:動力之源
中篇:管理之術
管理之術
一切都在變化,唯有創新永恆。創新是生存的基礎,更是發展的動力。
——黃冠雄
動力之源
德美化工的掌門人黃冠雄在總結自己的創業經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