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部分(第2/4 頁)
處叛亂之後,天下略已安定,放下了心頭一塊大石,繼續又對一些領兵在外的節度使陸續進行了調動,把安國節度使李繼勳調任昭義節度使,保義節度使袁彥調任彰信軍節度使,雄武節度使王景調任鳳翔節度使,忠正節度使楊承信任護國軍節度使,建雄節度使楊廷璋任靜難節度使,他們都是遵命而行,並無抗逆。
又撤去殿前都檢點一職,把原任殿前都檢點的慕容彥釗調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原任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的韓令坤調任成德節度使,這樣一來,前朝留下的帶兵將領也都調離了京師。
接著,更對禁軍進行了一次整頓,命殿前侍衛二司的石守信,王審琦二人各檢閱所掌之兵, 重新簡選士卒,驍勇者升為上軍,更在驍勇中選其高手作為教習,而命天下諸州把部下精壯士兵選送入京,補入禁軍,經過一番篩選,於是,各州鎮精兵盡都集中到禁軍中來了。
又鑑於自唐代以來藩鎮擁兵自重的弊病,接著又立了“更戍法”,派遣禁軍參與到邊關節度的部隊中,輪換戍守邊城,令他們常常來往於道路,經受磨練,不致疲塌懶怠。
這樣一來,朝廷集中了天下的精兵,各地方守將計程車兵經常輪換,朝廷的禁軍經常插入地方軍隊裡值勤,這無異是朝廷派來的耳目,監視著地方部隊和官員的行動,這樣,太祖就放心得多了。
可是,五代以來政權頻繁的更迭,緣由都起自將領擁軍,怎樣能夠根治這一弊端?太祖正不斷地動腦筋,想辦法。
趙普看出了太祖的心思,正好趙普也對這些皇帝身邊的將領們十分反感,他們雖然對皇上畢恭畢敬,可對這位身居兵部侍郎兼副相的趙普卻從不賣賬,因而十分惱火,趁著這個機會,常勸太祖把仍舊統領禁軍的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也一併調離京師。
太祖笑道:“卿可休矣,二人與朕乃聰角之交,現正委以心腹,拱衛京畿,豈可使之離去?”
過了些時候,趙普看到一些宋帝昔日舊將,多已位列朝堂,往往時有爭功傲上,桀傲不羈,輕視文臣的行為,心中常懷耿介,屢屢向皇上進言,但太祖卻殊不以為意。
正在這時,朝廷卻出了一件不愉快的事。這事發生在張瓊的身上。
張瓊是誰?他是當年砸樊樓的時候就跟著太祖出來闖蕩江湖的一員小將,後來一直跟著太祖南征北戰,勇猛善戰,屢立戰功,現任殿前都虞候,嘉州防禦使。但張瓊性情急躁,率直魯莽,由於現任殿前都虞候,常在太祖身邊,由於口不擇言,致招太祖生厭。
太祖身邊有兩個內監,一個名喚史圭,一個叫做石漢卿,不但機靈狡詐,且又極會阿諛奉承,深得太祖寵信。張瓊見了,十分鄙賤,往往當眾對之輕侮羞辱,石,史二人亦對張瓊切恨入骨,雙方結下仇隙。
這一日,正逢三月初三上巳辰,朝廷向百官頒賞新釀,二人趁著太祖酒後,譖告張瓊在家中私養了敢死勇士數百名,又私下說了二王爺(趙光義)的壞話,這時太祖已喝了個*分的醉,聽了這話,勃然大怒,立即召了張瓊前來對質。這時張瓊也是醉了,大罵石漢卿,史圭兩個都是小人,一把把他楸了過來。揮拳便打。太祖見了,更是怒不可遏,喝道:“大膽張瓊,朕現在是叫你與他們對質,你竟敢開口就罵,動手就打,你眼裡有朕沒有?有王法沒有?”
張瓊聽了,無話對答,只好俯伏在地。太祖仍是怒氣難消,回頭向石漢卿道:“他既打得你,你也打得他,你儘管狠狠打他一頓,看他敢怎麼樣?”
石漢卿聽了,正中下懷,平日張瓊對自己諸多挑剔,早已恨之入骨,如今皇上開了金口,正好趁機報復,一把奪過衛兵手中的金瓜錘向張瓊迎頭打去,正中前額,即時頭破血流,昏倒地上。太祖也正餘怒未息,酒醉未醒,下令把張瓊押送御史府究辦。
張瓊被押天牢,甦醒過來後,見自己身處獄中,從獄卒口中得知緣由,回想自隨太祖以來,與一班弟兄們轉戰四方,叱吒風雲,何等風光,何曾受過這等屈辱。如今皇上聽信讒言,竟使自己遭此等小人毒手,一腔忠義無處申訴,一時氣憤難平,趁著夜深人靜,解下腰間絛帶,自縊死了。
次日,太祖酒醒之後,想起昨日張瓊受了重創,隨又押入天牢。也實未料到石漢卿出手竟如此兇狠,不免心生悔意,便命人提訊張瓊,準備略施大戒小懲,訓斥一番,以戒驕縱也就是了。不料御史來報:張瓊昨夜已在獄中自縊身亡了。
太祖聽了,懊惱不已,深悔昨夜醉酒,一時不察,傷害了一員忠心耿耿的勇將,便即下旨厚葬,並厚恤其家屬。
當年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