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部分(第1/4 頁)
王審琦忙奏道:“當日她們進宮,為的是張瓊自殺之事,不明真相,要討個說法,一時氣憤而致,並無傷害皇上之意……”
石守信也大叫道:“三弟說的不錯。這幾個臭娘們,若敢傷害皇上,俺一刀一個,不早就把她們砍了……”
太祖道:“朕就是相信你們,也相信你們家的婆娘都不會叛逆向朕,所以才把你們配成夫妻,讓你們共享富貴。但是,當時倘若爾等手下有人貪圖富貴,乘機起鬨,傷害朕躬,挾逼成反,汝等又將如何處置?”
此話一出,他們知道皇上聯想到的是“陳橋兵變”的故事,皇上指的是當時如果部下有意反叛,乘機傷害皇上,哪……
嚇的兩個一時竟不知如何對答了。
太祖斷然說道,“你們雖無異心,然而倘若你們的部下希求富貴,一旦以黃袍加你之身,你雖然不想做皇帝,能辦得到嗎?”
王審琦聽了,慨然挺身拍胸答道:“弟與皇上義屬君臣,情同骨肉,縱使天塌地陷,此志此心,可表天日。皇上若有懷疑,弟願就死於此,以*跡。”
石守信聽了,也慨然說道:“我與三弟拱衛皇城,乃皇家的鷹犬,若失信於皇上,雖生亦無益,願與三弟同赴枉死城,做一對冤枉鬼也好……”
太祖聽了不禁諤然,忙說:“罷了,罷了。你們聽到哪裡去了?朕何曾說的甚麼?”
石守通道:“這不明白的是因為哪幾個婆娘鬧的事,皇上懷疑到咱們身上來了……”
太祖道:“你這話還是錯了。正如剛才三弟所說,朕與爾二人義屬君臣,情同骨肉,豈有懷疑猜忌?問題卻是她們這麼一鬧,招來朝中群臣議論紛紛,使朕百口難辯……”
王審琦道:“事端既是由弟等引起,弟亦不願導致皇上為難,或殺或剮,一聽皇上裁決,絕無怨言。”
太祖笑道:“你看,你看。你們又說到哪裡去了?朕是這等刻薄寡恩之人嗎?”頓了一頓,又說:“……朕想:人生如白駒過隙,圖功名,求富貴,不外就是想堆金積玉,不但可保終生富貴,更望子孫也能共享富貴……依朕之意,你等不如釋去皇城兵權,出守地方,既可免去朝臣議論,又可多購置良田美宅,令子孫亦可共享富貴。同時多買歌姬舞女,飲酒歡樂,以終天年。朕再同你們結為婚姻之家,君臣之間,又可兩無猜疑,上下相安,爾等看這辦法好嗎?”
二人聽了,明白了今天奉召進宮飲酒的用意,這才放下了這顆懸著的心來,連忙再拜謝恩。
次日早朝,當有殿前都點檢石守信,王審琦二人呈上奏摺,各各奏稱:“……臣因水土不服,時患疾病,懇請辭去殿前都點檢之職。”
太祖覽折,也假意挽留了幾句,二人也就堅意再三請辭,太祖也就準於所請,免去二人殿前都點檢之職,各賞白金萬両。接著,另委石守信為天平節度使,王審琦為中正節度使。
朝臣聞知二人外任,俱來道賀,惟有高懷德,郭進二人,也是皇上拜把弟兄,也時聞得有朝臣議論,知道是受到某些文臣的猜忌,在皇上面前進讒,因而也接著上表奏請辭去京中任職。太祖覽表,也是心領神會,順水推舟,皆罷去二人朝中軍職,也是各賞白金萬両,委高懷德為歸德節度使,郭進為西山巡檢使。
殿前都點檢之職原是太祖心中之一忌,因為在後週末年,“陳橋兵變”之前,自己就是任“殿前都點檢”之職的,手下的人為了促成“陳橋兵變”,在京城遍散謠傳,都說是“都點檢作天子”,後來事成之後,再聽這句話,就顯得刺耳了,甚至連“殿前都點檢”這個職稱也刺耳了,因此,石守信,王審琦二人辭去這一職銜後,太祖再也不再委這一官銜,更把禁軍按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為序,分作三十六營,每營委一人為統領,每年將其中十八營輪換戌邊,每派出時都對禁軍將士叮囑,聽從地方節度法令,不得違法亂紀。這樣,既可透過輪換回來的禁軍口中瞭解地方守將與邊情,又可透過來回撥動不使禁軍安逸驕惰。
接著,太祖又把各地統兵的將領來個大調動:
……趙匡贊是趙德鈞的孫子,趙延壽的養子,在石敬瑭時已經歷任邊關統帥,性格忠耿,雖然趙德鈞,趙延壽降遼,但趙匡贊一直不與他們同流合汙,一直在中國任職。這時,屢有邊報傳來羌人侵擾延州,太祖知匡贊與遼羌多有周旋,便向他問計,匡贊答道:“羌人擾邊,是為了搶掠。但羌人兵力不足且又多疑,若多佈疑兵,必不敢進犯。”
於是乃授匡贊為彰武節度使,駐守延州,又另授以密旨,許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