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歷城遭李守貞偷襲,打了個丟盔棄甲,損兵折將,落荒而逃。東路戰事就以晉兵大捷結束了。如今來說那西路的戰況:
且說那雲州偉王於秀,領了將令,率領屬下五個部落二萬餘人馬,由雲州出兵,準備由雁門南下,直取太原。雁門守備只有二百餘兵卒。眼見關前遼兵蟻聚,知到無法擋抗,忙派快馬報至代州求援。那代州守將複姓慕容,名彥超,乃晉陽留守劉知遠的同母異父兄弟。奉命戌守雁北,手下有三千兵馬。今知雲中遼兵大舉入寇,雁門關守備來至代州求援。便一面率領兵馬前往雁門佈防,一面又令快馬向晉陽報警。
晉陽留守劉知遠原是先帝石敬瑭的親信部將,屢立戰功。當年石敬瑭柳林稱帝,率師南下滅唐。就委他駐守澶州的。月前石敬瑭彌留之際,立下遺詔,宣劉知遠與杜威等人入朝輔政,扶立太子石重睿登位。詎料景延廣把持朝政,近水樓臺先得月,立了石重貴,也未宣劉知遠入朝輔政,嗣後石重貴登位,恐他不滿,便把他晉爵為北平王,又調回任河東留守,入駐晉陽。劉知遠仍不免耿耿於懷。日前又接聖旨,令他引晉陽兵馬進襲幽州。便召集蘇逢吉,楊邠,史弘肇,郭威等幾個親信將佐商議,劉知遠說:“我等調駐晉陽不久,現在御駕親征出師定州與遼人交戰。又有旨令我等全師東進幽州,進擊耶律德光。因此請出各位共議……”
史弘肇連連擺手道:“不可!不可!河東乃中國西北屏障,我等又到此不久。如今朝廷正與契丹人交惡,雲州契丹各部落對我晉陽久已虎視眈眈,我若全軍盡出,豈不是雙手把這河東送給了遼人?只怕即使我們得了幽州卻丟了晉陽,到頭來咱們反倒無家可歸了。”
郭威說:“史將軍所說,正合我意。想我晉陽東有太行為屏,西有黃河為障。南有潞,絳為門,北有雁門紫塞。易守難攻,乃是藏龍臥虎之地。一但揮師遠出,雲州之敵必躡足而至,若失河東,汴洛皆危。皇上此舉,實為不智。”
眾人正在商議之際,忽報有代州送來急報軍情,急令傳進。原來正是雲州遼兵犯境。劉知遠笑道:“果然不出二位所料,我還沒出師,他倒先動手了。這倒好,省得我又要費一番唇舌向皇上交待。”
說罷,隨即命人請出天使,就把代州告急文書給他看了,又命楊邠修本上奏,說明只因邊關告急,不能出兵幽州了。
天使領了奏本,不敢稽留,便立即告辭,回朝覆命。劉知遠得知軍情緊急,隨即傳令較場點兵,立即便要親自提兵,開赴雁門。
郭威說道:“那個什麼偉王於秀,癬疥之疾罷了,有末將等前去,包管殺他個片甲無歸。何勞主公大駕親臨?何況主上御駕親征正在定州,只恐早晚有旨意到來,還須主公坐鎮晉陽,應對排程的。”
劉知遠聽了,便令郭威為主帥,點起一萬人馬,立即奔赴代州。與慕容彥超合兵一處,阻擊於秀。
又令史弘肇為副帥,並聽郭威調遣,點起五千人馬,前往偏關,與駐守在那裡的白承福五千人馬合兵一處,經朔州出雁門,襲於秀兵馬的右翼。
那駐在偏關的白承福,原來是吐谷渾部落的頭人,因不堪吐蕃侵凌,於二十年前遷徙至涼城,後來石敬瑭把幽雲十六州送了給契丹人,他們又難堪契丹人的侵凌,於五年前獲得邊關守備的首肯,領著部落回到中國境內,重又歸順晉朝。為了加強邊備,邊將就讓他們常駐偏關,以作屏障。從不差遣,也不呼叫。
因此,史弘肇聽說令他去排程白承福部眾,便問道:“這白承福一部,住在偏關多年,就如做客般的,只管住在那裡繁衍生息,從未受過調遣。末將如今前去調兵遣將,他若不聽將令,如何處置?”
劉知遠說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當年他不服契丹欺壓,投靠我大晉,如今遼兵又侵我河東,他既住在我大晉境內,就是我大晉的臣民。就應有共同守土之責,本官司職晉陽留守,他的兵也就是我晉陽的兵。豈有不聽調遣之理?”
史弘肇說:“主公說的這個理,哪個理的,俺還是聽得不踏實。俺要問的是:要是俺到了那裡,他不聽調遣,末將如何處置?”
郭威乘機進言道;“如今天下紛紛,這些外族部落入居中國,經常反覆無常,實是禍患。前者那個白可久也就一聲不響地叛歸遼國去了。這個白承福留居偏關多年,雖說兵馬不多,但卻財帛富裕,聽說他飲食用具,全是金盃銀盞,還用銀槽來養馬,而且還備有三年糧草,可見他積聚之豐,如果一但叛歸遼國,一切帶走,實為可惜。依末將之見,乘此機會,‘擒賊先擒王’,除掉白承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