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瑪拉雅山”……
1997年9月,一篇《大陸首騙牟其中》的文章出現在了《市場法制導刊》97增刊上,引起全國一片譁然;在這不久之後,《南方週末》一版頭條又刊出記者質疑:《牟其中:首富還是首騙?》,從此牟其中走下了“首富”神壇。2000年8月被司法機關裁定犯信用證詐騙罪,並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一時間,“首富”成了“首騙”,牟其中成了人人喊打的落水狗。近來有人對那時的判決提出質疑,甚至有人認為牟其中完全可以翻案。假如果真如此,牟其中的“南德文化”恐怕也未必能恢復到往日的輝煌。
科利華公司董事長宋朝弟,將“量子理論”運用到資訊產業和未來的知識經濟社會中,他認為當今世界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量子時代,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不連續、不確定和跳躍的,如同量子力學中的量子,呈一種波動的趨勢。由此他認為他的企業也是可以跳躍的。1999年,科利華借大肆炒作《學習的革命》一書吸引了足夠多的眼球,同時以億元資金收購了股票市場上的“殼”資源——阿城鋼鐵。同年,宋朝弟被美國《福布斯》雜誌評為中國大陸富豪第十名。未曾想,喜歡“量子跳躍”的宋朝弟這次跳進了陷阱裡。在重組阿城鋼鐵時,他才發現該公司隱瞞了大量的債務,從此科利華給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鎖。當初的高價網路股已經龍落到了今天的“ST龍科”,科利華已經到了資不抵債的地步。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諸葛亮的投機之路
誰也不能否認,諸葛亮是有才華的。但才華橫溢的諸葛亮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卻走的是一條投機之路。
什麼是投機?投機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把勝利寄託在對手的失算上,卻絲毫不考慮天時、地利、人和。
諸葛亮的第一次投機是投靠劉備,並獲取劉備的信任。儘管《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都有關於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但史家對此是有所爭議的。有學者認為,是諸葛亮先去向劉備推銷了自己,然後劉備才反過來主動邀請諸葛亮的。
按下上面這個有爭議的故事不說,單講諸葛亮的《隆中對》。這本是一個華而不實的戰略方案,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隆中對》存在致命的缺陷。但就是這麼一個閉門造車弄出的玩藝兒,卻打動了劉備,使劉備對諸葛亮五體投地。也使後人把《隆中對》奉若致寶,甚至還把它編進了教科書中。可以說,諸葛亮的第一次投機成功了。
在這以後,諸葛亮又進行了多次投機,比如承諾把荊州歸還給東吳但又故意拖延;命令關羽攻打樊城以解荊州困局,但卻不派兵增援關羽;遠征南蠻,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等等。只可惜這些投機大都收效不佳,有的還招致慘敗結局。
諸葛亮對東吳失信,導致孫權投靠曹操,而孫劉聯盟則進入了最低潮時期;關羽攻打樊城,使得荊州後防空虛,結果被東吳人呂蒙鑽了空子,於是,荊州被東吳佔領,關羽也被殺害;七擒孟獲雖然取得勝利,但動用五十萬人馬,數十員大將,耗費9個月時間,還燒死南蠻人三萬藤甲兵,使得安撫少數民族的計劃泡湯,七擒孟獲失去了“心戰”的意義;六出祁山則更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投機行動,不僅連年出兵卻無功而返,還耗盡了蜀國的國力,最終導致了蜀國的衰敗和滅亡。
總之,除了第一次投機獲取劉備信任外,諸葛亮的其他投機行為基本是以失敗而告終的。
中國式投機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交鋒,就像兩個人下棋,諸葛亮明知自己實力不濟,但卻偏要和對方下棋,還幻想著對方可能會出昏招。總之是把勝利寄託在對方的誤算上。
司馬懿這個人,是一個長線投資者,他的每一次出戰都是依靠了強大的天時、地利、人和,最大程度地調配了自己所需要的資源。諸葛亮希望司馬懿出昏招,可司馬懿卻表現的滴水不漏。所以,諸葛亮在司馬懿面前的投機大多以失敗而告終了。
中國人喜歡自作聰明,所以常常不自量力地去投機。中國人甚至敢在神仙面前進行投機,這從我國傳統民俗中就可窺見。比如送灶,臘月二十三日,老百姓認為灶王爺便要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所以家家戶戶都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麵做成的糖瓜等。據說這樣可以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壞話。
清朝義和團,開始是一幫練氣功的人,後來不知怎麼,就相信自己具有刀槍不入的特異功能了,於是決心扶清滅洋,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