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孩子,不是母親是法國人,就是父親法語水平高,因此,他們從小就生活在雙語環境裡。像這樣的法語夏令營,別看那些營員小,可他們不僅法語好,英語水平也不差。雖然每天要多操勞,但由於成天生活在法語環境裡,也大大提高了安琪安東姐弟的法語聽說能力。另外,將近兩個星期的夏令營助教經歷,對安琪的組織領導能力也是個鍛鍊。就在那年秋天,安琪在巴黎遊學時,這個夏令營裡的小助教還在國際學校透過競選順利地當上了班長。
第三章 在遊學中體驗社群參與
1998年12月的一個下午,首都機場接機大廳咖啡廳裡,一個小男孩從桌上拿起一個剛用過的可口可樂紙杯,一邊說著:“Where do I throw the garbage away (手上的垃圾扔在哪裡)?”一邊到處尋找垃圾箱。這個引起許多候機旅客注目的小男孩就是剛從溫哥華回京來機場接爺爺的安東。
客人在國內咖啡廳或麥當勞用餐不用自己收拾杯子,但在國外,在麥當勞,每次都是自己扔掉用過的一次性餐具。安東的這種良好習慣得益於良好的社群環境與周邊人群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國外生活過的人回國,另外還常常覺得生活中好像缺少了什麼;仔細琢磨,才發現是少了許多社群活動。國外一般都有比較成熟的社群,社群有很多有意義的活動,像社群慶祝日、社群維權日、社群拍賣、慈善募捐……每個社群活動中心都有自己的特色活動,如專門為中小學生組織各種有利於身心健康發展的活動、各類健身比賽等。由於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所限,國內社群活動很少,即使有也處於起步階段。這種社會組織結構事實上的斷層,極易造成在學校與社會之間缺乏社群教育的過渡。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學校教育外,社會尤其是周邊社群環境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古已有之的教育之道。國內傳統教育事實上是以課堂為中心的應試教育,但從課時和科目的安排上不難發現,相對於語、數、外等主課,除非考試加分,體音美等實踐課基本上是配角。至於課外活動更是點綴,社會實踐活動基本上無從談起。學校教育在保持一片淨土的口號下,事實上與社會形成某種隔絕,造成學校和社會教育嚴重脫節。
國外學校、家長一般都大力提倡學生參與社群活動,重視學生社會實踐經驗的積累。包括很多著名大學,都把有沒有社群或社會實踐經驗作為大學錄取時的重要參考。我在哈佛學習時發現在申請哈佛的學生中,每年都有不少高分低能的學生被淘汰。那些只知讀書而沒有社群經驗,沒有交際應變能力的學生,很少能過得了那些名牌大學的面試關。因此,國外很多學生不僅參加校內定期定時的各種社群實踐活動,還積極參加社群乃至周邊地區的各種活動,甚至參加更多社會實踐。成熟的社群活動可以培養孩子的參與意識,提高孩子對社會的關注,增強他們對弱勢群體的關心,加強他們和人際之間的交流,以促進自己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
我認為,在孩子成長中,參與社群的經歷和教育不可或缺,國內孩子的教育由於應試教育的壓力,少有這方面的重視,所以需要補上這一課!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選區擇校:給孩子設定良好的成長環境
當初我們去加拿大工作時,就決定也帶孩子們去加拿大讀書。做家長的就要考慮為安琪、安東尋找一個什麼樣的社群。1995年5月,全家到了溫哥華,那時候還沒有決定在溫哥華哪個區買房子。在國外,不同的社群間有著非常大的區別,這需要慢慢考察,我們先租了一個帶傢俱的公寓住下來,公寓的對面就有一個幼兒園,安琪就直接去了那裡。
溫哥華地區總共有17個市區,分為東南西北四大部分。事實上,家安在哪裡,所在社群環境好不好,附近學校教育質量如何,孩子平時都能接觸些什麼人,對孩子將來影響非常大。“環境決定人生”,這話是很有道理的。在一項針對外派人員選擇到派駐國哪裡定居的調查中發現,為孩子找到最佳的學校是決定父母選擇安家地點的最重要理由。
透過考察,我們在西溫哥華一個叫英屬地的社群(British Property)的山上買了房。過去這裡是當地中上層白人居住的地方,以前基本沒有中國人居住,後來才陸續有不少香港、臺灣和大陸來的中國人來此購房定居。這裡的房子背山面海,風景優美,就像一個天然的大公園。安琪、安東很喜歡這裡,最重要的是,它正處在Taylor Way上,上下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