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分。毛澤東代表紅區,劉少奇代表白區。黨是紅區的黨即軍隊的黨創造的,是“槍桿子上出黨”,“軍隊的黨”是黨的主體,而他就是這個主體的代表人物。現在黨和國家的領導權力掌握在“白區黨”手中,白區幹部要篡奪黨了,應當徹底改組。
1953年下半年,毛澤東在領導層內提出中央分一線、二線的問題,希望自己退居二線,由其他同志主持一線工作。在財經會議結束後不久,中共中央還提出過中國最高國家行政機關是否採取蘇聯的部長會議的形式、黨中央是否增設副主席或總書記的問題。高崗認為這是一個謀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機會,更使他的臺前幕後的活動達到了高潮。
高崗打著毛澤東的旗號,捏造說劉少奇已不被毛澤東所重視,還說毛澤東打算讓劉少奇搞“議會”(人大常委會),周恩來當部長會議主席,由他(高崗)來搞政治局。而在另一個場合,他又表示不同意周恩來擔任部長會議主席,主張由林彪來擔任。高崗並要陳雲向毛澤東轉達他的意見,遭到了陳雲的斷然拒絕。
接著,高崗南下杭州、廣州進行遊說,繼續散佈謠言。他說:毛澤東說過“林不如高”,按地位排列,過去是“林高”,現在應該是“高林”了。
劉少奇主持作了中央機構的調整(5)
1953年10月,高崗不贊成設立總書記,主張多設幾個副主席,並反對劉少奇擔任總書記或副主席。後來他聽說書記處要開會把這個問題定下來,唯恐自己當不上,就找陳雲說:要搞副主席就多搞幾個,你一個,我一個。高崗別有用心地攛掇,遭到陳雲的斷然拒絕。
12月,毛澤東因病到杭州休養,並主持起草憲法。行前,他在24日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議在他休養期間,由劉少奇臨時主持中央工作。這也是黨中央自七大以來的慣例,每逢毛澤東因事不在中央時,中央的工作都由劉少奇主持: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其職務由劉少奇代理;1949年毛澤東訪蘇,其職務再次由劉少奇代理。
在會上,劉少奇提出,這一次不要代理了,還是由書記處的同志輪流負責好了。
書記處的其他成員都表示贊成毛澤東的提議,由劉少奇主持中央工作,不贊成輪流。高崗在會上沒有吭聲,會後卻一再說:“輪流吧,搞輪流好。”在後來《我的反省》中,高崗承認:其目的是“企圖把少奇拉下來,使自己成為主席唯一的助手,準備自己將來做領袖。”
為找到“同盟者”,高崗還在高階領導幹部中四處活動,搞串聯,在全國財經工作會議上拉攏陶鑄未成,就拉攏陳雲、鄧小平、林彪等人。陳雲、鄧小平感到事情的嚴重性,就立刻向毛澤東作了彙報。
27年後,1980年3月19日,鄧小平在回憶這一黨內鬥爭時說:
這個事情,我知道得很清楚。毛澤東同志在1953年底提出中央分一線、二線之後,高崗活動得非常積極。他首先得到林彪的支援,才敢於放手這麼搞。那時東北是他自己,中南是林彪,華東是饒漱石。對西南,他用拉攏的辦法,正式和我談判,說劉少奇同志不成熟,要爭取我和他一起拱倒劉少奇同志。我明確表示態度,說劉少奇同志在黨內的地位是歷史形成的,從總的方面講,劉少奇同志是好的,改變這樣一種歷史形成的地位不適當。高崗也找陳雲同志談判,他說:搞幾個副主席,你一個,我一個。這樣一來,陳雲同志和我才覺得問題嚴重,立即向毛澤東同志反映,引起他的注意。高崗想把少奇同志推倒,採取搞交易、搞陰謀詭計的辦法,是很不正常的。
鄧小平在他的回憶中談及了林彪和饒漱石是支援高崗的,林彪並未緊跟高崗,而饒漱石卻把自己綁在了高崗反黨的“戰車”上,同高崗沆瀣一氣,充當了“敲邊鼓”的角色。
薄一波回憶說:在一些同志的印象中,饒漱石是個謹慎小心的人,曾受到少奇同志的器重。
的確如此,在革命戰爭時期,饒漱石曾經在新四軍和華中局工作。建國後,饒漱石擔任了中共華東局第一書記、華東軍政委員會主席,主持華東的黨政軍工作。1952年,作為“五馬”之一,饒漱石上調中央,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但他看到劉少奇幾次受到毛澤東的批評,就以為劉少奇已經失勢,一反常態,同高崗串通一氣,達成默契,企圖拱倒劉少奇。鄧小平形象地說他們是“這邊一炮,那邊一斗”。
饒漱石一到中組部,就排斥和打擊中組部原有的幹部,開展對原來主持工作的副部長安子文的無理鬥爭,指責中組部是一潭死水,問題嚴重,要“震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