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3/4 頁)
:〃諸位將軍請看,蘄州城五十里以下,有一處地方,名喚田家鎮。田家鎮在江北,隔江相對的是半壁山。此地向來扼控由湖北到江西、安徽的水陸兩路,江流湍急,地勢險要,只要在此地駐紮一支人馬,曾妖頭就是飛也飛不過去。〃
羅大綱說:〃周將軍所說極是,去年清妖悍將江忠源便在此地被我軍擊敗,這田家鎮最是個險要之地。〃
大家都認為將大軍駐紮在田家鎮兩岸,阻止曾國藩東下是最好之策。最後,秦日綱決定,由陳玉成統領一萬人馬駐紮蘄州,作為第一道防線,其餘四萬人全部進駐田家鎮,在那裡將湘勇一鼓聚殲。
田家鎮是一個有五千人口的大集鎮,由於水陸交通便利,自古以來便是長江北岸上的一個繁華市井。與之隔江相對的半壁山,孤峰挺拔,雄峙在大江南岸。山底下是一條通往江西瑞昌的大道。發源於幕阜山,流經通山、興國州的富水從半壁山南麓注入長江。入口處也有一個市鎮,名叫富池鎮,人口雖不多,卻也熱鬧。往下走三十里,便是武穴。去年正月,東王楊秀清在這裡大敗陸建瀛的防軍,威鎮千里長江。秦日綱和石祥禎來到這裡,檢視了兩岸地勢,甚為滿意,秦日綱、石祥禎率二萬人馬駐田家鎮,韋俊、羅大綱、周國虞等帶二萬人守半壁山。
北王韋昌輝之弟韋俊也不過二十六七歲,但因家境富裕,小時飽讀詩書,因而處事顯得老練穩重,識見也比別的年輕將領高明。這一年來在湖南、湖北與湘勇打過幾次交道,他已經知道曾國藩不同於清朝的其他官吏,由湖南農民所組建的湘勇,也決不是清朝的綠營可比。對付曾國藩和湘勇,決不能掉以輕心。韋俊對南岸駐防作了精心安排。他吩咐羅大綱帶八千人,在半壁山腳安營下寨,林紹璋帶五千人駐富池鎮,周國虞帶六千人蒐集船隻,扼守江面,自己帶一千親兵將營設在半壁山半腰上,以便各方兼顧。韋俊命令營寨要扎得嚴實,江面要掐死。
太平軍在與官軍的作戰中,積累了一套建營寨的成功經驗。半壁山下,共扎六座營盤:大營一座,小營五座。營盤四周挖一條深一丈多、寬三四丈的溝,將離半壁山五里遠的網湖水引來灌滿。溝內豎立炮臺十座,再用木柵圍住。溝外密釘五丈寬的一排排竹籤、木樁。林紹璋在富池鎮紮了四座營盤,其佈置大致和半壁山營寨相仿。半壁山頂,架起一座望臺,一天到晚有兵士在上面瞭重,對岸田家鎮和下游富池鎮,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山上打出的訊號旗。江面上,周國虞指揮的戰船聚集了三百多號,天天在南北兩岸穿梭巡邏,嚴陣以待。北岸也是營寨相連,炮臺相接。田家鎮擺開了一個大戰場,殺氣騰騰地準備一場惡戰。
這天,周國虞從江邊檢查戰船回來,對弟弟國材、國賢說:〃我看這江面上的防守還很薄弱,曾國藩水師力量強大,還得想法子控制住江面。〃
國材說:〃我這兩天也常想這事,要是能把江面封鎖起來就好了。〃
國賢說:〃有辦法。當年東吳阻擋晉軍,後晉阻擋後漢,都曾用過鐵鎖攔江的辦法。我們何不學前人的樣,也打根鐵鎖將長江鎖住。〃
國材說:〃這個辦法也並不有效,豈不聞'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的詩嗎?〃
國材的幾句詩一背,國賢垂頭喪氣了。國虞想了想,說:〃國賢的主意也可以考慮,當年東吳和後晉的鐵鎖,中間沒有船承受,又只一根。我們改進一下。你們看,可以這樣來攔江。〃
國虞拿出兩根木棍,又拿出五六隻碗來,將木棍並排擺在碗口上,說:〃我們用兩根鐵鎖,每隔十丈安置一條船,將鐵鎖架在船上,這樣就牢固了。為防止船被水沖走,船的頭尾都用大錨固定。鐵鎖用鐵碼鈐在船上。〃
國賢高興地說:〃此法最好,為保險起見,每隔三隻船再加一個大木排,那就更穩當了。〃
國材也同意了,說:〃還加兩根吧,一共四根。〃
〃再加兩根!〃國賢叫道。
〃對!用六根,牢牢將長江鎖住,叫曾國藩的水師全部葬在這裡。〃國虞重重地拍了下木板,五六隻碗一齊跳了起來。
周氏三兄弟的想法,秦日綱等人都贊成。隨軍的鐵匠們不分晝夜打造。十天後,六根鐵鎖南系半壁山,北拴田家鎮,橫截長江。鐵鎖下共擺二十多隻戰船,八個木排,滔滔長江,猶如繫上六根腰帶,單等曾國藩水師到來,好將他們葬身江底。
上一頁
二 三國周郎赤壁畔,美人名士結良緣
楊載福指揮五營水師作前鋒先天已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