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1636年,蘇格蘭爆發了反對國王的大起義,查理一世派兵鎮壓未果,還被打得落花流水。蘇格蘭起義則成為革命的導火線。迫於龐大的軍費開銷,查理一世無奈重新組織議會大選。1640年11月3日,那些讓查理一世頭疼的議員再次登上了政治舞臺,大顯身手,革命的序幕正式拉開了。
這些議員一上臺便著手削弱查理一世的力量,他們先從查理一世的寵臣下手,將查理一世的左膀右臂斯特拉福德伯爵和勞德大主教送上法庭,準備以叛國罪起訴二人。鑑於斯特拉福德伯爵的所作所為無不是在遵照查理一世的吩咐,下議院便透過了一項名為“褫奪公權法”的法律,並在1641年4月,衝破查理一世的阻撓,處死了斯特拉福德伯爵。緊接著,議會趁熱打鐵,頒佈了《三年法案》,規定每隔3年都要召開一屆議會,國王要解散議會或終止會議時,必須先徵得議會的同意。同時,國王還必須撤銷王室法庭,放棄專賣權,如果開徵賦稅沒有得到議會的許可,將被視作無效。
查理一世非常懊惱,自己手中的王權又被削弱了一大塊,然而,他的黴運還沒有結束。1642年1月,查理一世剛準備離開下議院,現場的一些議員突然頗具挑釁意味地高喊“特權!特權!”。倫敦市民聽說這件事後,大受鼓舞,將王宮團團圍住。查理一世見勢不好,只得匆匆逃跑並慌慌張張地調集外省軍隊,向議會進軍。
此時,1641年的《三年法案》發揮了作用,查理一世遲遲沒有下達解散議會的命令,只是號召議會中那部分支援王室的議員從議會中脫離出來,組建與現有議會對立的新議會。1644年,一些投靠國王的議員在牛津召開了王黨議會,成為查理一世的附庸。不過,這些人並沒有如查理一世所期待的那樣發揮什麼作用,只有英格蘭東北部和西北部等經濟發展緩慢的地區,向查理一世提供聲援。而那些資本主義經濟生機勃勃、富裕發達的地區,大多投靠了議會。國王和議會誰強誰弱,人們一望便知。查理一世得罪了太多人,支援議會的人也許未必對議會有多少好感,但毫無疑問,他們痛恨國王。
第一章 革命年代的王權復興(3)
由於缺乏經驗,內戰爆發之初,議會一度陷入被動。眼看議會的部隊就要被國王的大軍吞噬,議會中突然出現了一位軍事天才——奧利弗·克倫威爾,他的出現改變了戰場上的形勢。克倫威爾當選議員時只有29歲,精明能幹。克倫威爾手下計程車兵不是飽受查理一世宗教政策迫害的清教徒,就是身處社會底層的自耕農,這些人早就憋足了勁頭,要讓查理一世下臺。他們勇猛善戰,打得王軍落花流水,戰爭的局勢很快發生了變化。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民,得知內戰爆發後,也自發地組織起來,投身到推翻國王的行動中來。
由於戰功卓越,克倫威爾被議會推舉為新模範軍的正、副司令。1646年,新模範軍勢如破竹一路殺到查理一世在牛津的大本營,迫使查理一世逃往蘇格蘭。而逃往蘇格蘭實在不是明智之舉,蘇格蘭起義是內戰的引線,蘇格蘭人早準備好給查理一世些顏色看看,他們將查理一世抓了起來,交給了議會大軍。
內戰終以議會的勝利告終。議會沒有異議地掌握了行政、立法、司法、軍事、財政、宗教等大權。王室法庭蕩然無存,國王和王黨分子的土地,落入議會的腰包。騎士制度被廢除,地主也不用向國王盡封建義務,封建土地制度悄然瓦解。
內戰結束了,英國的局勢卻沒有完全穩定下來,議會中人也因政見分歧勢如水火。有的說保留君主制有利於社會穩定,有的說天賦人權應成立人民共和國。最後,議會分成主張保留國王的獨立派和主張建立一院議會制的平等派。克倫威爾就是獨立派的骨幹。
就在獨立派和平等派吵得不可開交之際,查理一世的殘餘勢力再次集結起來,發動反撲,二次內戰騰然而起。但是這次內戰很快就結束了,查理一世再次成為人人唾罵的國王。1649年,下議院繞過由貴族組成的反對審判國王的上議院,自行透過《成立最高法庭議案》,並組成了一個由一百五十多位德高望重之人參與的法庭對查理一世進行審判。數日之後,在成千上萬人注目下,查理一世身首分離,成為英國曆史上第一個被自己人民推上斷頭臺的國王。
曾有位詩人這樣描繪查理一世邁上斷頭臺的情景:
他的所做所想都不平常,
在那個值得紀念的廣場,
(他的)眼睛堅定地凝望利斧的光芒。
他沒用粗俗的詛咒,
請求神明搭救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