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頁)
麼時候雪停了,就要立即去清理跑道上的積雪,恢復跑道的良好。
大家和衣而臥,時刻準備出發。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陽出來了。推開門一看,好大的雪啊!那山川、河流、樹木、房屋,都籠罩上了一層白茫茫的厚雪。極目遠眺,萬里江山變成了一個粉妝玉砌的世界。看近處,低矮的樹叢全被埋在厚厚的積雪中,只露出幾根細細的枝條,在寒風中搖晃。
早飯後,C團全體到機場去掃雪。
從營區到機場,有三公里的路程,平時坐車只需十多分鐘的時間。但現在半米多深的積雪已將道路封閉,汽車根本無法通行,大家只好步行去機場。
飛行員們都全副武裝,身著棉飛行服,腳穿長筒的棉飛行靴,頭戴綿帽,在沒膝深的積雪中艱難跋涉。
冰雪的世界,白茫茫的一片,已經分不清那是路,那是田地,只能根據兩行有規律的樹木來判斷。有一個小村莊,幾間民房建在河道旁,由於地勢比較低,暴風雪過後,積雪已將房子埋住了一多半,只露出少半個窗戶,屋裡的人正在往外挖通道,深深的通道就像戰場上的戰壕。
罕見的大雪,使“十八棵青松”大開了眼界,特別是從廣西來的林超和四川來的陳大壯連雪都很少見過,更不要說這麼大的雪了。一路上,兩人打打鬧鬧,你把雪放進我的脖子,我把雪放進你的脖子,會兒兩人抱在一起,在潔白的雪地上打滾,簡直是樂不可支。
張志宏雖然生在北方,家鄉的冬天也常下雪,但常常只是薄薄的一層,有時連地上的黃土都蓋不住,也從未見過這麼大的雪。他想起**說過的話,“經風雨,見世面”,要不是出來當兵,那能看到沙漠的大風,東北的大雪,真是開了眼界,見了世面。
大家深一腳淺一腳的前進,靴筒裡灌進了白雪,身上冒出了熱汗,三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一個多小時,才到了機場。
入冬以來,也掃過幾次雪,但那只是薄薄的一層,用推雪板往跑道兩邊一推,再用竹掃帚掃一遍就行了。但是這一次,這些工具根本派不上用場。推雪板是用木板和木條釘成的“口”字形的工具,下面是一塊30公分寬、一米多長的木板,兩頭釘有兩根木條,頂端再橫一根木條,木板的兩端有兩條繩子。推雪時,一人雙手扶在頂端的橫木上,將推雪板擺成30度左右角度,兩人在前面拉繩子,一推一拉,就能把雪清出跑道。
現在推雪板插進雪中,就一被深深的埋在裡面,根本拉不動,大家只好用鐵鍬一鍬一鍬的往外端。雖然蓬鬆的雪粉不是很重,但是鐵鍬的面積有限,一次只能端出一小點,再加上雪深,路不好走,幾十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一上午的時間,也只剷出了十幾平方米的一小塊。照這樣的進度,幾萬平方米的跑道,何時才能清掃出來。
更要命的是,風還在不停的刮,剛清掃出的地方,一會兒功夫,就被狂風帶來的別的地方的雪掩埋了,大家算是白乾了。
沒有別的辦法,為了戰備,只好向人民群眾求援。
當地政府得知子弟兵有困難,立即伸出了援助的手。第二天,浩浩蕩蕩的援助大軍開進了機場。當地政府動員了近萬名的掃雪隊伍,男女老少齊上陣,他們帶來了各種可以利用的工具,牛車、馬車、手推車,大筐、小簍、鐵鍬,一場掃雪的人民戰爭打響了。
機場跑道上人山人海,驢歡馬叫。挑擔的,抬筐的,推車的,趕車的,人來人往。大家把跑道上的積雪一趟一趟的搬到外面,堆積在遠處的田地上。人群中有白髮蒼蒼的老人,還有戴著紅領巾的小學生,他們放下了自家門前的清雪工作,來援助親人解放軍。清理出的地方,被大風颳來的雪埋住了,繼續往外清,直到清理乾淨為止。
這是一場人與自然的搏鬥,不屈不鐃精神,百折不回的意志,顯示了軍民團結的力量。
經過近一星期的清掃,跑道上的積雪才總算清理乾淨,長長的跑道露出了本來面目。兩側的積雪像兩道牆,把跑道夾在中間。為了不使飛機在起飛著陸中因方向不好而刮到雪牆,部隊有用拖拉機的履帶進行了碾壓。
大雪過後,天地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部隊的訓練也在按部就班的進行。複雜氣象的訓練,由於抓得緊,不放過一個可飛的天氣,按照計劃已接近尾聲。單機穿雲圖的飛行的帶飛和單飛已經全部結束,每個新飛行員只剩下幾架次的雙機穿雲飛行了。
因為C團是部隊的訓練團,編隊穿雲不是訓練的重點,只是讓大家感受一下編隊穿雲的特點就可以了,所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