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佔長沙的目標,向敵軍防守薄弱的萍鄉前進。不料到達江西盧溪時,突遭朱培德省防軍一個半團的伏擊。後衛三團猝不及防,損失慘重。敵軍向一團和師部包圍過來,總指揮盧德銘指揮部隊奮勇反擊,戰死沙場,時年僅22歲。
毛澤東率殘部且戰且走,終於脫離追擊。
部隊是脫險了,但下一步往哪裡去?毛澤東果斷地下令:“去永新,上井岡山。”毛澤東話音剛落,有人反對說:“那不是當山大王嗎?”毛澤東反駁說:“山大王怎麼啦?歷代都有山大王,他們憑藉山勢,官兵沒有辦法消滅他。我們要當共產黨的山大王,是共產黨領導的有主義、有政策、鬧革命的山大王。”毛澤東毅然下令:“向永新前進!”
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開到江西永新縣三灣村。這裡遠離國民黨大部隊,起義軍總算可以喘口氣。部隊住進了民房,開始休整。三灣村來了一支身份不明的軍隊的訊息很快傳到井岡山上的山大王袁文才和王佐那裡去了。
部隊在休整,但毛澤東卻不能休息。下一步怎麼辦?一是要整編部隊,二是要打通袁文才、王佐的關係。兩件事中有一件辦不好,以後都難以在井岡山站住腳。現在首先要辦的事是整編部隊。
秋收暴動時共有三個團,幾千人,而現在只剩下了七百多人,番號繁雜,編制凌亂,士氣低下,必須整編才能提高士氣。七百多人的隊伍勉強夠編一個團。這個工作比較好辦。現在關鍵的問題是採取一種什麼辦法,切實保證把部隊置於黨的領導之下,保證部隊可以歷經艱險而不潰散。
毛澤東讀過很多歷史書,是個把中國歷史讀透了的人。在湖南第一師範學習時,毛澤東特別喜歡國文和歷史兩門課程。中國的古典文學名著,基本上也是歷史著作。毛澤東在校期間,把大部分時間用在閱讀背誦研究中國古典文學著作和史學著作上,他的史學論文和國文總是名列前茅,他用文言文寫的論文總是得到國文教師袁大鬍子的推崇。但數理各科,毛澤東甚少關心,總考不及格。至於圖畫手工課,毛澤東更不感興趣。有次圖畫老師讓學生寫生,毛澤東在一張紙上畫了一條直線,上面再畫上半個圓,題了一句李白的詩“半壁見海日”交上去了。
兵書是中國古籍的重要內容,毛澤東讀過很多兵書,知道兵家帶兵的各種辦法。
毛澤東在油燈下來回踱著,抽著煙過濾著歷史沉積下來的經驗教訓,又想到了一團。這個團除戰死者外,逃之者甚少,什麼原因使得團隊屢經挫折而不散呢?他解剖著這個典型,從歷史的角度審視著團隊,終於解開了這個謎。原來一團裡共產黨員甚多,許多共產黨員還擔任著指揮職務,其中一部分還是軍校生和大學生,文化水平、理論修養均較高,形成了各營連的團結核心,使團隊保持了團結。
分析到這裡,毛澤東腦海裡閃過一道電光,思考昇華了。這是團結部隊的好辦法啊!毛澤東為找到這個辦法興奮不已,連夜找何長工、羅榮桓、宛希先、何挺穎等共產黨員商議,決定在連隊建立*黨支部,設立黨代表。毛澤東嚴肅地說:“你們都要做黨代表,要做到連有支部,排有小組,班有黨員。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部隊始終處在黨的絕對領導之下。”
經過充分的醞釀,毛澤東在三灣開始整編部隊。他把八百殘軍整編為一個團,原來的三個團整編成兩個營,任命何長工等人分任營長或營、連黨代表。連隊建立支部,排設小組。為了使每個班都有黨員,各營的黨員做了調整。在營建立總支,團建立黨委。團、營、連黨代表兼任書記,部隊的重大行動必須經黨的組織討論決定,黨代表同樣有帶兵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在部隊中實行*制度,規定官長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又在部隊中建立了士兵委員會。
部隊整編後,情緒開始穩定了,宛希先、何長工、羅榮桓等營連黨代表忙著建立支部,在指揮官和士兵中挑選優秀分子,發展黨員,部隊出現了一種新氣象。
三灣改編,為把我軍建設成為新型無產階級軍隊初步奠定了基礎。
現在該解決進山的問題了,毛澤東下令部隊:“立即開拔,向寧岡前進……”
欲知毛澤東怎樣上井岡山,且看下回。
第四回毛澤東義收綠林漢 革命軍井岡樹紅旗(1)
話說三灣改編後,毛澤東即率部隊向江西寧岡前進。寧岡地處荒僻,離長沙更遠。毛澤東把隊伍帶到那裡去幹什麼呢?餘灑度幾次糾集蘇先駿等人提出反對意見,但是毛澤東執意率隊向寧岡前進,餘灑度等人無法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