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部分(第3/4 頁)
截擊。
噶爾丹帶兵奔走了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東南)正好遇到費揚古軍。昭莫多原是一座大樹林,前面有一個開闊地帶,歷來是漠北的戰場。費揚古按照康熙帝的部署,在小山的樹林茂密地方設下埋伏,先派先鋒四百人誘戰,邊戰邊退,把叛軍引到預先埋伏的地方,清軍先下馬步戰,聽到號角聲起,就一躍上馬,佔據了出頂。叛軍向山頂進攻,清軍從山頂放箭發槍,展開了一場激戰。費揚古又派出一支人馬在山下襲擊叛軍輜重,前後夾擊。叛軍死的死,降的降。最後,噶爾丹只帶了幾十名騎兵脫逃。
經過兩次大戰,噶爾丹判亂集團土崩瓦解,康熙帝要噶爾丹投降,但是噶爾丹繼續頑抗。隔了一年,康熙帝又帶兵渡過黃河親征。這時候,噶爾丹原來的根據地伊犁已經被他侄兒策妄阿那布坦佔領;他的左右親信聽說清軍來到,也紛紛投降,願意做清軍的嚮導。噶爾丹走投無路,就服毒自殺。
打那以後,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爾泰山以東的漠北蒙古,給當地蒙古貴族各種封號和官職。清政府又在烏里雅蘇臺設立將軍,統轄漠北蒙古。
後來,噶爾丹的侄兒策妄阿那布坦攻佔**。公元1720年,康熙帝又派兵遠征**,驅逐了策妄阿那布坦,護送**喇嘛六世進藏。以後,清政府又在拉薩設定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班禪共同管理**。
……
。。。
 ;。。。 ; ;
257 顧炎武著書立說
目從平定三藩之亂以後,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穩定下來了。但是,還有一點叫康熙帝不大放心,這就是怕有些明朝留下來的文人心裡不服。於是,他採用一個辦法開“博學鴻詞科”,命令各地官員和朝廷大臣,把有學問的文人推薦給朝廷,馬上封他做官。這一招果然很靈,不少全國著名的學者、文人應召到京城,做起官來了。
但是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他們是明朝的臣民,到清朝做官是喪失氣節的事。他們寧願冒殺頭的危險,也不肯應召。其中有一個是著名的思想家顧炎武,有人想推薦他應博學鴻詞科,他寫信回答說:“我這個七十歲的老翁還巴望個什麼?欠缺的就是一死,如果一定要逼我應召,我只能一死了事。”
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人,出身江南大族,他的祖父是個很有見識的人,認為讀書一定要研究實際。顧炎武受祖父影響,從小喜歡讀《資治通鑑》、《史記》和孫吳兵法等書,十分關心時事。後來參加科舉,沒有考中,就乾脆下決心放棄科舉,通讀歷代歷史典籍,研究全國各地的地方誌和歷代名人奏章,開始編寫一本重要的歷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國利病書》。
正當他用心治學的時候,明朝滅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都組織抗清鬥爭,顧炎武和他的兩位好友也參加了保衛崑山的戰鬥。崑山軍民跟清軍激戰二十一天後,因為兵力懸殊,終於失敗。崑山城陷落的時候,顧炎武的生母被清兵斫斷了右臂:撫養他成長的嬸母(也是他的繼母),聽到清兵攻破常熟,就絕食自殺,臨死時囑咐顧炎武說:“我雖然是個女子,以身殉國也是理所應當的。希望你不要做清朝的臣子,我死後也可以團上眼睛了。”
顧炎武痛哭一場,葬了他的繼母,離開了他的家鄉。他想渡海去投奔魯王,還沒有去成,魯王政權已經覆滅了。顧炎武隱姓改名,在長江南北一帶奔走,想組織一支抗清義軍,但畢竟勢孤力單,沒能成功。
當時,沿海和太湖一帶還有零星的抗清活動,清朝官府防備很嚴,發現有什麼抗清嫌疑的人,就要加上“通海”的罪名,打進監獄。崑山有個官僚地主葉方恆,想吞沒顧炎武家的田地,買通顧家的僕人,誣告顧炎武通海。葉方恆還把顧炎武抓起來,私設公堂,逼他自殺。
顧炎武一些朋友為了搭救他,去找在清朝做官的錢謙益幫忙。錢謙益本來是南明弘光政權的禮部尚書,又是個出名的文學家,清兵下江南的時候,他投降了清朝,名聲不好。錢謙益表示,只要顧炎武承認是他的學生,他願意保顧炎武出獄。那位朋友知道顧炎武不肯那樣做,就自作主張,假造了一張顧炎武的名帖,送給錢謙益求助。
這件事讓顧炎武知道了,直怪那朋友多事,非要把名帖討還不可。朋友不肯討還,他索性在大街上貼告白,宣告那張名帖是假的,弄得錢謙益十分尷尬。
經過朋友們的奔走,顧炎武才被釋放出來。葉方恆還不肯罷休,派人追蹤他。有一天,顧炎武在南京太平門外經過,遭到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