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要找文武雙全的人才,卻並不容易。挑來挑去,只挑中十九個人,其餘都看不中了。
他正在著急的時候,有個坐在末位的門客站了起來,自我推薦說:“我能不能來湊個數呢?”
平原君有點驚異,說:“您叫什麼名字?到我門下來有多少日子了?”
那個門客說:“我叫毛遂,到這兒已經三年了。”
平原君搖搖頭,說:“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錐子放在口袋裡,它的尖兒很快就冒出來了。可是您來到這兒三年,我沒有聽說您有什麼才能啊。”
毛遂說:“這是因為我到今天才叫您看到這把錐子。要是您早點把它放在袋裡,它早就戳出來了,難道光露出個尖兒就算了嗎?”
旁邊十九個門客認為毛遂在說大話,都帶著輕蔑的眼光笑他。可平原君倒賞識毛遂的膽量和口才,就決定讓毛遂湊上二十人的數,當天辭別趙王,上楚國去了。
平原君跟楚考烈王在朝堂上談判合縱抗秦的事。毛遂和其他十九個門客都在臺階下等著。從早晨談起,一直談到中午,平原君為了說服楚王,把嘴唇皮都說幹了,可是楚王說什麼也不同意出兵抗秦。
臺階下的門客等得實在不耐煩,可是誰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有人想起毛遂在趙國說的一番豪言壯語,就悄悄地對他說:“毛先生,看你的啦!”
毛遂不慌不忙,拿著寶劍,上了臺階,高聲嚷著說:“合縱不合縱,三言兩語就可以解決了。怎麼從早晨說到現在,太陽都直了,還沒說停當呢?”
楚王很不高興,問平原君:“這是什麼人?”
平原君說:“是我的門客毛遂。”
楚王一聽是個門客,更加生氣,罵毛遂說:“我跟你主人商量國家大事,輪到你來多嘴?還不趕快下去!”
毛遂按著寶劍跨前一步,說:“你用不到仗勢欺人。我主人在這裡,你破口罵人算什麼?”
楚王看他身邊帶著劍,又聽他說話那股狠勁兒,有點害怕起來,就換了和氣的臉色對他說:“那您有什麼高見,請說吧。”
毛遂說:“楚國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萬兵士,原來是個稱霸的大國。沒有想到秦國一興起,楚國連連打敗仗,甚至堂堂的國君也當了秦國的俘虜,死在秦國。這是楚國最大的恥辱。秦國的白起,不過是個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小子,帶了幾萬人,一戰就把楚國的國都——郢都奪了去,逼得大王只好遷都。這種恥辱,就連我們趙國人也替你們害羞。想不到大王倒不想雪恥呢。老實說,今天我們主人跟大王來商量合縱抗秦,主要是為了楚國,也不是單為我們趙國啊。”
毛遂這一番話,真像一把錐子一樣,一句句戳痛楚王的心。他不由得臉紅了,接連說:“說的是,說的是。”
毛遂緊緊釘了一句:“那麼合縱的事就定了嗎?”
楚王說:“決定了。”
毛遂回過頭,叫楚王的侍從馬上拿雞、狗、馬的血來。他捧著銅盤子,跪在楚王的跟前說:“大王是合縱的縱約長,請您先歃血(歃血就是把牲畜的血塗在嘴上,表示誠意,是古代訂立盟約的時候的一種儀式。歃音shà;)。”
楚王歃血後,平原君和毛遂也當場歃了血。楚、趙結盟以後,楚考烈王就派春申君黃歇為大將,率領八萬大軍,奔赴趙國。
……
。。。
 ;。。。 ; ;
42 信陵君救趙
楚國派兵救趙的同時,魏國也接受了趙國求援的要求。魏安釐王派大將晉鄙(音bi)率兵救趙國。
秦昭襄王一聽到魏、楚兩國發兵,親自跑到邯鄲去督戰。他派人對魏安釐王說:“邯鄲早晚得被秦國打下來。誰敢去救,等我滅了趙國,就攻打誰。”魏安釐王被嚇唬住了,連忙派人去追晉鄙,叫他就地安營,別再進兵。晉鄙就把十萬兵馬紮在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按兵不動。
趙國派使者向魏國催促進兵。魏安釐王想要進兵,怕得罪秦國;不進兵吧,又怕得罪趙國,只好不進不退地停著。趙孝成王十分著急,叫平原君給魏國公子信陵君魏無忌寫信求救。因為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兩家是親戚。
信陵君接到信,三番五次地央告魏安釐王命令晉鄙進兵。魏王說什麼也不答應。信陵君沒有辦法,對門客說:“大王不願意進兵,我決定自己上趙國去,要死也跟他們死在一起。”
當時,不少門客願意跟信陵君一起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