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3/4 頁)
卡瑙季)為玄奘開了一個隆重的講學大會。天竺十八個國的國王和三千多高僧到了會。戒日王請玄奘在會上講學,還讓大家辯論。大會開了十八天,大家對玄奘的精采演講十分佩服,沒有一個人提出不同的意見。最後,戒日王派人舉起玄奘的袈裟,宣佈講學成功。
戒日王接見玄奘的時候,說起他早就聽說中國有個英武的秦王。玄奘告訴他,秦王就是現在的大唐皇帝。
玄奘的遊歷,不但在佛學上取得很大成功,而且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公元645年,他帶了六百多部佛經,回到闊別十多年的長安。
玄奘和尚百折不撓的取經事蹟,轟動了長安人民。正在洛陽的唐太宗,對玄奘的壯舉十分讚賞,在洛陽行宮接見了玄奘。玄奘把他遊歷西域的經歷向太宗作了詳細的彙報。
在這以後,玄奘就定居下來,專心翻譯從天竺帶回來的佛經。他還和他的弟子一起,編寫了一本《大唐西域記》。在這本書裡,他把親自到過的一百十個國家和聽到過的二十八個國家的地理情況、風俗習慣記載下來,成為重要的歷史和地理著作。
由於玄奘取經這件事本身帶有傳奇色彩,後來,在民間流傳了許多關於唐僧取經的神話,說他取經路上,遇到許多妖魔精怪,這當然是虛構出來的。到了明朝,小說家吳承恩,根據民間傳說作了藝術加工,寫成優秀的長篇神話小說《西遊記》,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那裡面的故事,跟真正的玄奘取經事蹟已經離得很遠了。
……
。。。
 ;。。。 ; ;
148 文成公主進吐蕃
唐太宗滅了東突厥後,又派李靖擊敗了西南的吐谷渾(我國古代民族之一,在今青海省,谷音yù;),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國紛紛和唐朝交往,遠在西南的吐蕃(我國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蕃音bo),也派使者來了。
當時的吐蕃贊普(吐蕃王的稱號)名叫松贊干布,是個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十三歲的時候,就精通騎馬、射箭、擊劍等各種武藝,而且愛好民歌,善於寫詩,受到吐蕃人的愛戴。他的父親死去後,吐蕃貴族發動叛亂,松贊干布靠他的勇敢才智,很快把叛亂平定了。
年青的松贊干布並不滿足吐蕃的貴族生活,為了學習唐朝的文化,他派出使者,長途跋涉,到長安來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關係。
唐太宗也聽到吐蕃的名聲,願意跟他們結交,還派使者到吐蕃去回訪。
過了兩年,松贊干布又派使者到長安向唐朝求親,唐太宗沒有答應。吐蕃使者怕松贊責備他不會辦事,回到吐蕃後,向松贊撒謊說:“唐天子快要答應把公主下嫁給我們啦,因為吐谷渾王也去求親,才把我們求親的事給擔擱了。”
吐蕃和吐谷渾兩國本來就在鬧摩擦,松贊干布聽了使者的回報,更加怨恨吐谷渾。他馬上出動二十萬人馬進攻吐谷渾。吐谷渾王看吐蕃軍攻勢很猛,抵擋不住,就退到環海一帶。
松贊干布打敗了吐谷渾,乘勝打到唐朝境內的松州(今四川松潘),又打了個大勝仗。松贊干布驕傲起來,派人威脅唐朝說:“如果不把公主嫁給我,我就帶兵打到長安。”
唐太宗生氣了,派大將侯君集帶兵反擊吐蕃。吐蕃將士對松贊干布挑起跟唐朝的戰爭,本來不願意,看到唐朝派大軍前來,都要求退兵。松贊干布眼看蠻幹下去,要遭到失敗,就向唐朝求和。
唐太宗本來願意同吐蕃友好,也就同意講和了。
公元640年,松贊干布又派了個能幹的使者祿東贊帶了一百人的出使隊伍,備了五千兩黃金和許多珍寶的厚禮,到長安去求親。
唐太宗接見了祿東贊。祿東贊傳達了他們的年青國王想跟唐朝友好的心願,說得娓娓動聽。唐太宗心裡挺滿意,就在皇族的女兒中,挑選一個美麗溫柔的,封為文成公主,把她許嫁給松贊干布。
據說,使者祿東贊是個絕頂聰明的人。後來,在青藏高原的人民中,流傳著一個“五難求婚使”的動人故事:
祿東贊在長安求親的時候,各國來求親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來求親的使者先解答五個難題。哪一國使者能夠解答,就答允跟那國和親。
第一道題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細的絲線,穿過一顆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祿東贊把絲線系在一隻螞蟻的腰部。螞蟻帶著絲線,爬過明珠的九曲孔道,絲線也就帶過來了。
第二道題目是把一百匹母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