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可見,俯拾即是。山水之樂,得之於心而賞之於目;遊目騁懷,盡覽九寨溝的人間仙境,極視聽之娛,真是一件令我終生難忘的賞心樂事!
2006年8月30日(星期三)
閱江樓
閱 江 樓
閱江樓景區位於南京城西北的獅子山,瀕臨長江。獅子山原名盧龍山,高78米,周長2公里,有“獅嶺雄觀”之美譽。明太祖朱元璋在盧龍山以8萬之眾大敗陳友諒40萬人馬,為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礎。朱元璋稱帝后,賜改盧龍山名為獅子山,下詔在山頂建造閱江樓,並親自撰寫了“閱江樓記”。又命眾大臣每人各寫一篇,以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該文後入選“古文觀止”。600百年來雖有2篇“閱江樓記”流傳於世,但樓卻始終未建成。
2001年完建的閱江樓,結束了其“有記無樓”的歷史。樓高52米,共7層(外觀4層暗3層)。仿明代風格,號稱為江南四大名樓之一:黃鶴摟;滕王閣;岳陽樓;閱江摟。
但可能正是其“有記無樓”的歷史,使其無法輝煌:前無參照,不是復建,無法仿效;後無過高要求,不過補闕而已,慰情聊勝無。整座樓的色澤偏灰暗,無豪華壯觀之象,難顯王者之氣。雖也是仿古的大屋頂建築,碧瓦朱楹,簷牙摩空,朱簾鳳飛,彤扉彩盈,總覺格調不高。參觀完後,再回望一下,並無畫棟雕樑拔地而起給人的一種震撼、雄偉的氣勢。恰恰相反,整座立體的建築,給人毫無立體感,儼然是一幅平面的照片。是否木結構的閣樓鋼筋水泥化,本身就是一敗筆!
不過,古人選中此地,意欲造樓閱江;而今人現在興師動眾,建造此樓:倒真是一高明之舉。有了此樓,南京城北的自然景觀渾然一氣,氣象萬千!登臨此樓,俯看長江如練,大橋飛架南北,雖無“登泰山而小魯”“一覽眾山小”的雄渾感覺;倒也有遙岑遠目,一覽無餘,美景盡收,心曠神怡的悠閒和自在。
2005年5月4日(星期三)
自在的景,人為的境
自在的景,人為的境
從宏觀的角度看,大自然是不變的;當然,從微觀抑或哲學的角度看,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正因為這種變化在短期內不是人們用肉眼可以發現的,所以我們說大自然是不變的這種錯誤論斷還是被普遍接受的。許多好的景緻、山川名勝、歷史遺址,人們往往思故地重遊,正是基於此;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說的也是這層道理。
世界各地的山川名勝,無一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產物。地球表面的地殼運動,或上升或下陷,山崩地裂,經過億萬年永不停歇的造地運動,有的海底隆起成了山,有的高山下沉變了海。週日復始的日出日沒,日復一日的月隱月現,不捨晝夜的大河奔流,一年四季的風吹雨露、電打雷鳴,春夏秋冬的氣候變化,晝夜的晦明交替,大自然永恆不歇的“雕琢”,造就了地球上的這些高山大河、懸巖峭壁、峽谷深淵,並被歎為觀止!美國的大峽谷,就是落磯山脈的一支脈被流經的科羅拉多河沖蝕、切割而成的;日本的富士山是一座休眠狀態的火山,經過火山熔岩的噴湧,才形成了今日蔚為大觀的終年積雪、白雪皚皚的銀色圓錐形巨峰;中國的廬山,北面襟長江、東面臨鄱陽湖,長江在此分為九道,五老峰與漢陽峰之間就號稱有99條水流匯聚?故而峽谷、湍流、瀑布,隨處可見,比比皆是;泰山、嵩山、桂林山水、張家界等等也無一不是大自然的傑作!
山川名勝,優美的景緻,人們結伴而行,慕名而去。上高山下幽谷,雙腳受累,汗流浹背而不辭其勞;飛機火車汽車代步,萬里行程只在瞬間而不怕其遠;賓館門票、山珍海味,而不惜其金,只為的是要把個大好河山看個遍!但這是對局外人而言的,也即不在此山此景地區的人;當地人則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根本就是“見怪不怪”,沒有這種感覺。何以?“遠香近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天天司空見慣的東西,習以為常就看淡了,甚至好的東西也不知去珍惜它了!相反,外來的人就不同了,首先心情就不同:滿懷憧憬、滿懷欣喜,遠道慕名而來:或是看了宣傳廣告;或是聽了朋友的介紹;或是曾經光顧過,走馬觀花,意猶未盡!來的時候,或是扶老攜幼,闔家光臨;或是伉儷結伴;或是參團旅遊;或是朋友同行;或是新婚燕爾,總之是帶著一顆有所期待的心,為落實心中想當然的想望而來的,帶著好心情來的!自在的美景,再添上了想象的翅膀,還會發掘出一些未被髮見的美來呢!融情於景,才能有好的興致,自在的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