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輔仁派與會黨的重要人物多有掛鉤。
輔仁派領袖楊衢雲的右手只剩三根指頭,那是在造船廠學習技術時發生事故遭切斷的。
此後,他便放棄職工改學英語。香港亟需“英文教師”,當上教師後也能改任船公司招商局的書記等職,英語是就業的利器。
楊衢雲富俠義之心,性格沉穩深得眾望,先被推舉為輔仁文社的會長,繼而成為合併後的興中會會長。輔仁文社的辦公室設於輔仁派幹部劉燕賓所經營的炳記船務公司內。輔仁文社嚴格挑選的基本會員有十六人,包括澳洲華僑謝纘泰、還在皇仁書院就讀的溫宗堯等人。
——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若有貳心,神明鑑察。
參與武裝起義的同志皆須做上述宣誓。
香港的聚會場所外頭掛著“乾亨行”招牌,這是興中會的秘密會所。宣誓完畢,孫文等幹部鬆了一口氣,少年店員在這時剛好進來稟報:
“孫先生有訪客。客人帶著上海鄭觀應先生的介紹函。”
來客正是林炳文。
孫文請訪客在外邊的辦公室稍候,自己則拆開鄭觀應的信閱讀。信上寫著林炳文的約略學經歷,強調若能和此人成為知己,對孫文必當有利。
孫文曾請託同鄉鄭觀應居中介紹王韜。依當時的對應情況來看,此次鄭觀應所介紹的林炳文一定是個了得的人物。但不巧,此刻孫文正忙著準備事關重大的武裝起義。
他不想被打擾,話雖如此,畢竟曾欠過對方人情,總也不能一口回絕。再說,如若斷然拒絕,萬一武裝起義之事因而啟人疑竇反為不妙。
孫文將介紹函放入懷中,走到外面的乾亨行辦公室見等候的林炳文。
“這次真是遺憾啊!”
從介紹函中已得知對方會試落榜一事,孫文開口如此說道。
“落榜者甚眾,並不可恥。在京師,敗給日本之事倒成了話題,群情為之激憤呢!”
林炳文不以為意地說道。
“那你呢?”
孫文問道。
孫文的母語是廣東的客家話,林炳文的母語則是閩南話。然而,參加科舉之人皆習北方語系的官話。各地設有正音書院,可供學習標準話。官話雖亦有地方性差異,如西南官話、西北官話、下江官話等,但至少彼此間意思皆能溝通。尤其孫文這類客家人本屬少數,在語言學習方面更有天分,客家話本身原屬北方語系。
“會試落榜、清軍戰敗,我皆不覺遺憾。此皆非關己事。我打算不再參加下次的會試。”
“哦,斷了榮登進士之念嗎?”
“是的。況且我的祖籍是臺灣,此次戰後我已非大清國人。”
“非大清國人?”
“聽聞若返回臺灣便成為日本人。好容易才脫離大清國人身份,卻又要變成日本人。我不想如此,所以才來到香港。”
林炳文說完這話,緊盯著孫文的臉孔。孫文從剛才起也一直盯著林炳文瞧。
居然有人為了脫離大清國人身份而高興。孫文知道這一點後,心中暗自覺得鄭觀應介紹來的果然是號人物。
“那麼你想成為哪國人呢?”
一聽孫文問起,林炳文考慮了一下,拍拍孫文的肩膀說道:
起義前夕(3)
“我理想的國家尚未在這世上誕生。還有待今後我們去建立,對吧?”
“如若你想建立這樣的國家,那我願意盡力幫忙。”
孫文說完這話,將林炳文放在自己肩上的手用雙掌緊緊握住。
“今後我將慢慢思考。臺灣人剛被母親拋棄,正不知所措。你似乎已充分思考過,國家的名字想好了嗎?”
“還沒、還沒……”
孫文抽開林炳文置於自己肩上的手。他感到相當沉重,不免認為這或許是友情之故。
“我還沒想到什麼,不過倒是想到了國家的名字。”
林炳文說道。
“什麼名字?”
“哈哈,大同民主國。”
“哦,這我也想到過,而且比你早上一百年。總之,大清國這名字早丟掉早好。”
“今日與你初次見面。香港也是新來乍到,我獨自一人隨意漫步……簡直不明白這是英國人的地方,還是大清國人的地方?”
“請慢慢看!我最喜歡香港,但也最討厭香港。”
乾亨行看起來像是貿易商的店鋪,但店面狹窄,唯一的員工就是剛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