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也不知是友是敵,周榕總是捎來各種情報。他所捎來的情報無一不精準。此時他露出比平常更正經的表情,在孫文的面前攤開一份報紙。
——中國的革命黨再次起義失敗。
斗大的標題底下畫著紅線。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此即中原(1)
孫文(左二)與黃興(左四)等同盟會成員在上海的留影。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一日,孫文從科羅拉多州抵丹佛。他因火車之旅顯得相當疲累。
十餘日前,他接到香港的黃興拍來的一封電報。
暗碼簿就放在行李箱內,故而一抵丹佛便可解讀電報內容。
——湖北新軍近期必定起義,火速匯來軍費。
在加拿大募得的款項已撥付充當三月二十九日起義犧牲者的遺族救濟金,故而無法立即再匯出軍費。孫文考慮擬一回電要湖北起義稍延再議,因已是深夜時分,故打算翌日再發。
翌日即十月十二日,晏起食用早餐,手持叉子,無意中瞥見剛買來的報紙,一行斗大標題映入眼簾:
——武昌為革命軍佔領。
他從容地將叉子放回原位,用兩手拿起報紙。
十月十日——這天稱為雙十節,是中華民國的國慶節,因此次起義創立了一個嶄新的共和國。
當然孫文讀的是英文報紙,武昌起義之事已廣受舉世報道。例如日本的報紙發自漢口的報道所加標題曰“堂堂叛軍”,記載如下:
在武昌之日本人今(十一日)全體撤離,均平安,依其言,武昌之叛亂由各學堂學生掀起,警察亦加入,但該叛軍堂堂正正未加秋毫危害於人民,從九日夜晚至十日,武昌城內未加入叛軍之官兵已是死屍累累,最危險之時當是十一日傍晚,武昌百姓人人自危,乃因避難軍艦內之瑞總督於十一日夜晚計劃從軍艦上炮擊武昌城,又當地日本人居留地於十一日夜晚召開民會,組成義勇軍,擬著手防衛居留地。(《東京朝日新聞》)
孫文在丹佛所看的美國報紙大概也是報道幾乎相近的內容吧。
孫文原本預計為進行遊說與募款還得繼續巡迴美國各地,但一讀到武昌舉兵的報道,便驟然改變了計劃。
他考慮要將革命的現場交託給國內同志,好容易才來到外國,自己應該在外交方面活動俾利中國。
依孫文的看法,全世界主要國家當中,同情中國革命的有美國與法國,反對革命的有德國與俄國,日本則是民間寄以同情,但政府反對。英國則是民間寄以同情,政府立場“未定”。
由此,孫文判斷革命外交的主要工作應置於英國,所以決定中止遊說美國而改赴英國。
他在丹佛會見了密斯脫楊,獲得經由聖路易斯赴芝加哥的行程建議。
“一路上請小心!”
楊夫人笑道。
“芝加哥那夥人較沉不住氣。你去了之後,剛好是個機會,說不定會提前慶祝呢!”
楊拍拍孫文的肩膀。
“我也受過他們相當多的關照。”
孫文連點了數次頭。
“唐人莫不欣喜從我們當中出現了一位舉世知名的人物。孫逸仙也好,李鴻章也好,都是一樣。在紐約,歡迎你的人跟歡迎李鴻章的根本是同一批人。”
楊說完這話便笑了。
十月十五日,在芝加哥舉行一場“預祝”新的“中華民國”成立的大會,孫文出席了。
翌日的報紙報道著革命軍已經佔領距武昌之東約七十公里的黃州。
“不就是蘇東坡待過的地方嗎?”
蘇軾(一○三六至一一○一)曾遭左遷至黃州約五年之久,因此自號“東坡”。凡對書法有興趣的人莫不曾臨摹過他的墨寶“黃州寒食詩”。
孫文也曾聽人建議而動心過,但終未有機會臨摹。
——等革命成功後再說吧!
凡被問到興趣方面之事,他總是如此回答。
孫文從芝加哥轉赴紐約,再從該地赴英國。孫文的英國之行包含有幾個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四國(英、美、法、德)借款團停止借款。因為他擔心,在財政上已露出破綻的清朝會因以鐵道擔保向四國借款團借得鉅款而打了一劑強心針。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此即中原(2)
“希望儘可能讓現今的政權安眠。勿讓人民承受過多的負擔。”
孫文說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