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月的艱苦轉戰,終於在井岡山地區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5月初,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正式宣佈成立。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並將部隊進行整編,組成第28團、第29團、第31團、第32團共四個團。井岡山斗爭初期,粟裕擔任主力第28團第5連黨代表。根據部隊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和提高戰鬥力的需要,粟裕的職務在黨代表、連長之間曾作過幾次調整。粟裕在做思想政治工作中,謹記毛澤東、朱德一再強調官兵平等的要求,並從實踐中逐漸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那就是他總是設身處地,將自己擺在一名普通戰士的位置上,與戰士們進行耐心而誠懇的思想交流。漸漸地,戰士們有什麼想法都主動找他談心。在大家的眼裡,粟裕既是一位堅持原則、嚴厲的指導員,又是一位和藹可親、體貼入微的兄長。從1928年開始,在近一年時間中,粟裕跟隨著毛澤東、朱德轉戰在贛南、閩西地區,參加過大小戰鬥數十次。在戰場上,粟裕那機智、沉著的戰鬥作風,多次受到毛澤東、朱德等同志的表揚。1929年8月,粟裕被任命為紅4軍第1縱隊第2支隊政委。 1930年12月,蔣介石糾集10萬大軍瘋狂地撲向中央蘇區,妄圖一舉剿滅紅軍。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毛澤東、朱德領導紅一方面軍奮起還擊,展開反“圍剿”鬥爭。當時在反“圍剿”的誓師會場裡,貼著這樣一副醒目的對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裡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這副對聯形象地體現毛澤東、朱德根據當時我軍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來的早期戰略思想。第一次反“圍剿”,正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的範例。在第一次反“圍剿”戰鬥中,年僅23歲的粟裕成功地指揮了龍岡戰役,全殲敵第18師並活捉敵師長張輝瓚,共殲敵1000餘人,俘敵9000多人,給蔣介石發起的第一次大“圍剿”以當頭沉重一擊。毛澤東含笑寫出《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形象地描繪了這次戰鬥的情景和取得勝利的重要意義。 1933年2月,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紅一方面軍進行了整編。粟裕擔任由紅10軍與紅31師合編成的紅11軍參謀長。這個時期,王明的“左”傾路線在紅軍中佔據了領導地位。粟裕心痛地看到,在敵強我弱的局面下,由於紅軍分散作戰,同敵人進行硬打硬拼,結果使紅軍遭受巨大損失,革命面臨嚴峻形勢。1933年5月,紅11軍在硝石地區同敵人一個師展開激戰。粟裕和政委肖勁光親臨前線指揮,擊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直到最後取得殲滅敵人的勝利。戰鬥中,粟裕的左臂中彈受傷,傷情嚴重,但他仍然堅持在第一線指揮作戰。後來,他這條胳膊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由於他咬牙堅持不鋸掉,又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成為殘廢。  
粟裕小傳(2)
自從臨時中央遷到中央蘇區,由於王明等“左”傾冒險主義者實行錯誤的軍事戰略,完全排斥毛澤東對紅軍的正確領導,使紅軍在戰場上節節失利。7月,粟裕所在的紅7軍團奉命以“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名義,向閩、浙、贛、皖邊開進。此行部隊是擔負宣傳抗日和支援皖南的兩大任務,但中革軍委隱含的目的卻是想要紅7軍團牽制住敵人,分散敵人的注意力,減緩中央蘇區的軍事壓力和掩護中央紅軍即將開始的戰略轉移。10月份,先遣隊經過一路走一路打,到閩浙贛蘇區時,只剩下3000餘人了。先遣隊還是被戴上了“機會主義”、“執行退卻逃跑路線”的大帽子,受到王明等人的嚴厲批評。1934年10月10日,持續一年之久的第五次反“圍剿”遭到失敗,中央主力紅軍被迫長征。陳毅、粟裕等人奉命留在蘇區,領導根據地紅軍和游擊隊開始了極其艱難的敵後三年游擊戰爭。粟裕所在的先遣隊與方誌敏等率領的閩浙贛蘇區紅軍部隊會合後,合編為紅10軍團。不久,紅10軍團組成抗日先遣隊北上,遭敵重兵伏擊,抗日先遣隊司令員方誌敏同志在戰鬥中不幸被俘,粟裕因率先頭部隊打前站,與後續部隊失去聯絡,得以乘隙回到根據地。1935年1月,粟裕率領懷玉山突圍部隊在閩浙贛根據地接到中央電示:以先遣隊的突圍部隊組建挺進師,粟裕擔任師長,劉英擔任政治委員。挺進師的任務是開進浙江,積極開展游擊戰爭,開闢革命根據地。粟裕決定率領挺進師經閩贛邊區開往浙西南的仙霞嶺山區,準備到那裡建立革命根據地。由於原閩北軍分割槽司令員李德勝的叛變投敵,向敵人出賣了挺進師的行動計劃,使挺進師剛一踏上福建的土地,即遭受到敵人的圍攻。粟裕果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