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部分(第1/4 頁)
再看陸仁一邊查閱著資料,一邊半參照資料半忽悠人的道:“地裡面如果有鹽啊、鐵啊、銅啊什麼礦藏的話,常常會因為一些亂七八糟的因素而在地面上顯露出一些跡象,而有經驗的匠人們尋找礦藏靠的就是這些蛛絲馬跡。
“哦,我不扯遠,主要是這野草的存活能力比樹木強得多,因此耐得住高鹽份的地頭。你們別看草葉不過數寸高矮,但草根往往扎得很深好在土壤中吸取養份,連帶著也會把土壤中的鹽份給吸取出來,過量的則會排出根莖葉之外。
“我剛才假設每棵草的草根深為三尺,也就是說野草對土壤裡的養份吸取深度只有三尺左右。而僅僅三尺左右的土壤就有這麼高的鹽份,再往下會是什麼樣就很難想像了。如果說不是在地下不深的地方就有鹽層的鹽份溢到地面上來的話,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如此的……”
(嚴重ps:以上有很重的金手指成份,當不得真,請勿較真。)
後面還有一些亂七八糟半真半假的解說,這裡就不多羅嗦了。到是郭嘉、李典這幫子聰明人都有比較旺盛的求知慾,一時間居然對陸仁的解說聽得津津有味……當然像張飛、許褚這樣的人則另當別論。
而當陸仁解說完之後,郭嘉和李典也有些忍不住,就各自扯下了幾根草葉仔細檢看甚至是放進嘴裡品嚐,基本上都如陸仁所說的那樣,葉面上有一層薄但分佈勻均的鹽晶,連著換了幾個地方的情況也都差不多。
李典已經帶了一隊人過來,稍作勘測之後就找了片合適的地方開始往下挖。可千萬別以為東漢末年的土木挖掘能力很差,要知道僅僅是按史書記載的話,曹操打張繡時能“公乃(一)夜鑿險為地道,悉過輜重”;然後到討伐烏丸時,曹操大軍更是“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由此可見曹操手下的這些個土木工兵的挖掘能力之強。
至少此刻陸仁是有些歎為觀止,甚至都在懷疑曹操是不是真的就是“發丘摸金”的祖師爺。這可不是扯淡,因為陸仁意外的發現一些土木工兵手上挖洞的工具,居然就是後世所俗稱的洛陽鏟!這玩意兒挖起泥土來的速度可真不是一般的快。
閒話少說,只說陸仁的這一行人僅僅一夜的功夫,為數並不多的土木工兵竟然就挖下去了大概十丈多些的深度。再到第二天正午時分,地下礦井裡的工兵把幾塊沾附在洛陽鏟上的土樣交給了陸仁,而這土樣的色澤略灰,也略顯透明。
陸仁仔細的看了看,再對比了一下資料之後就傻了眼,心中暗道:“不會吧?這好像是純度還不錯的岩鹽,可我好像從來沒聽說過在河南這塊地頭會有岩鹽礦,雪莉傳給我的地質資料上也沒有顯示啊!也許真的只是一個還行的鹽層,用不了多久就被挖完了?反正在我那個時代的地圖上沒有顯示與標註。”
再想想卻也釋然,這種礦沒了就在地圖上抹去的事,古今中外都多了去了。再說黃河在歷史上數次改道,前前後後被黃河給“洗”掉的地區多了去了。比如像是名城開封,其土地的下面都不知道埋了多少遺蹟的說。
不過此時雖然有這麼個大發現,但畢竟不是陸仁此行的主要目的,只能算是順便捎上的而已。而陸仁玩民政玩了幾年,對這方面的事早已是輕車熟路,當下就讓李典安排了些人留在了這裡盯守,同時劃了塊區域讓土木工兵擴大一下勘測範圍,自己則繼續上路返回許昌。
話多且煩,只說陸仁在回到許昌向曹操覆命的時候,就順手把挖出來的幾塊礦鹽遞給了曹操。曹操眯著雙眼接過礦鹽,伸指擦下一些之後納入口中品嚐了一下,眉頭馬上就揚起來多高,面上也露出了喜色。
可別以為鹽這種在現代不過幾毛錢一斤的東西在當時就不值什麼錢了。事實上當時是怎麼稱呼商業稅收的主體的?鹽鐵之利鹽鐵之利,單憑這個就能知道鹽的稅收比重還在鐵的前面。再者鹽是很重要的戰略物資,因為這玩意直接性的關係到了民生。
最重要的是陸仁意外發現的這個產鹽之地離許昌不遠,如果能夠成為鹽井,為許昌一帶提供食鹽的話,對曹操現時點的軍政中心發展那可是非常有幫助的。最起碼最起碼,許昌這塊地頭上的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對外的依賴,比如說將徐州沿海地區出產的海鹽運到許昌來在當時來說就是比較麻煩的。
特別是現在是處在戰爭時期,曹操的地盤實際上又基本等同於處在一個包圍圈之中,萬一鹽貨供應出了問題,曹操的地盤不說大亂,但小規模的混亂卻很有可能會爆發。到少就陸仁所知,在歷史上就很有幾次靠切斷對方的食鹽供應,結果導致對方內部混亂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