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 頁)
三是南出陝中。胡宗南在宜川、韓城一帶的工事雖強,但比延安差,且兵力不足。黃龍山道路崎嶇難走,如敵人增援,便於我們伏擊,並且可以得到在山西的王震第二縱隊配合。
彭德懷分析了敵我態勢,經過認真權衡後,認為鹹榆公路和黃河西岸的中間地帶,是實施戰略進攻的最好方向。他決心率領西北野戰軍南出陝中,向黃龍山進軍。
當時,胡宗南軍隊在陝中的兵力部署是:整編七十六師一部守備韓城及禹門口,阻擋在晉南的我第二縱隊西渡;第二十四旅防守宜川;整編第十七師兩個旅及陝西保安十一團守備延安及延安至富縣的公路線;劉戡率主力整編第二十六、第九十師集結於洛川、黃陵、宜君、臨真鎮地區機動,隨時準備北援延安,東援宜川,阻止西北野戰軍南下,並保護其後方補給。
根據敵人的兵力部署,彭德懷制定了一個“圍城打援”的戰役方案,把劉戡“釣”出來,在運動中加以殲滅。這個方案有兩個關鍵之處:一是要攻敵必救,打在敵要害上;二是敵增援的路線有我可選擇的伏擊戰場。因此,彭德懷決心打宜川。
宜川東依黃河,西連洛川、富縣,是陝東戰略要地,胡宗南視之為關中屏障。宜川象是黃龍區同晉綏、太嶽解放區之間聯絡的一個釘子。拔掉這顆釘子,解放黃龍山諸城,可進一步打通與晉西北的聯絡,鞏固後方,造成解放大西北的有利態勢。按彭德懷的話說:宜川是胡宗南棋盤上的一個重要棋子,我們打宜川,胡宗南必然派兵來增援。敵人一向對我軍實力估計不足,劉戡還有股蠻勁,所以一定會來增援。這就便於我軍以逸待勞,選擇有利地形,在運動中各個殲敵。
彭德懷明確提出了一系列具體作戰要求,如:在戰術上,攻城部隊應積極動作,但勿急克,逼敵馳援;打援部隊應發揚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速戰速決。
彭德懷根據各方面獲得的情報,認為敵軍從黃陵、洛川等地增援宜川可能走三條路:一條是經瓦子街到宜川。這是條公路,便於大部隊機動,距離近,增援快,可迅速解宜川之圍。二是經石堡(黃龍)到宜川。雖然這也是一條公路,但路況差,距離遠,不利速援。三是沿第一條道路以北的進士廟梁到宜川,這是條山間小路,地形複雜,翻山越嶺,行動緩慢,重武器不易透過。
彭德懷判斷敵軍會走第一條路,因為胡宗南要兼顧守軍與援軍,經瓦子街往宜川,既近又好走,可以迅速解圍。另外,胡宗南這個人剛愎自用,必然會嚴令劉戡走第一條路線。於是,彭德懷決心把打援的重點放在第一條路線上。與此同時,彭德懷也準備“如敵不援,則奪取宜川后繼續南進,奪取韓城、白水、合陽、大荔等城”。
主意已定,彭德懷對野戰軍的其他指揮員說:“圍城打援,釣大魚。我們釣劉戡,釣來釣不來有兩種可能。劉戡只要進來,就別想出去。”
按照彭德懷的命令,西北野戰軍主力於1948年2 月12日,分別由志丹(保安)、米脂、綏德、清澗地區向南開進。16日到達甘谷驛、延長待機地域集結,進行戰役準備工作。同一天,第二縱隊由晉南曲沃地區西進,準備由禹門口渡河,參加宜川地區作戰。
2 月20日,彭德懷和副司令員張宗遜、趙壽山聯名發出宜川戰役“進字第一號”命令,令各縱隊於24日到達指定位置。
為了不暴露野戰軍的企圖和考慮到敵軍增援的多種可能,彭德懷把打援部隊集結於離頂伏地區20多里之外,待確實弄清敵情後,再令各縱隊急行軍進入伏擊地區。
24日,擔負“協同殲滅宜川守敵,奪取宜川並準備打援”的我軍第三縱隊和第六縱隊,完成了對宜川城的包圍。
宜川城周圍環山,山勢險峻,多懸巖絕壁,攀登不易,十分有利於防禦。
城西的外七郎山與城內內七郎山相連,正北是老虎山,西北角上是太子山,東北是風翅山,幾個山頭都有100 多米的高度。宜川城四周有堅固城牆,城東南有一條小溪,形成天然屏障。這樣的地形,配合強固的工事,真有一夫守關,萬夫莫開之勢。在整個地勢中,尤以內外七郎山與風翅山最為重要,成為防禦的核心。
防守宜川的敵二十四旅,在內外七郎山各部署一個營,在鳳翅山部署了兩個營。宜川的守敵約有2700餘人。
2 月25日,也就是包圍宜川的第二天。彭總一吃過早飯,就叫警衛員把副參謀長王政柱喊來。
不一會,王政柱走進彭總的屋子裡,見彭總正在聚精會神地看地圖。王政柱沒有打擾他,靜靜地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