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是為了防野獸。四座古城集中在方圓二百公里範圍內。古城存在到公元前2千年。古城出土了四座,其中,章丘古城的遺物與安陽遺址的文化特徵相同。由此知道不晚於公元前2千年,古城的主人已經與安陽的氏族相匯合。
但是在古書中沒有留下關於古城領地的記載。對於古城領地是從考古遺址知道:非常可惜,翻遍了古書,找不到古城領地的資訊。在今天能夠知道這個氏族中心是由考古的發現。
古城的出現不是孤立的事件,在相同時間裡,在內蒙古南部,在長江邊有多處古城遺址出土。這說明從黃河到長江,在大片的土地上開始了古城的建設。古城的建設表達了一個歷史時期。
在古城時期,建設古城一定不是軍事的設防,這是因為軍事組織還沒有出現,打仗了就“全民皆兵”,不打仗的時候又恢復生產的組織。在古城時代,沒有“國界”,無國可守。就是到了春秋戰國時,也沒有國界。“城”便是國的標誌,叫作城邦之國。只要城在,國就在。人們可以自由的在國與國之間來往。古城早了春秋城一千多年。顯然,古城還不是“國”城。
在古城時代,人工生產至少進行了千年,人工生產不同於自然的採集,人工的生產有剩餘積累,有貯存。這積累和貯存就是社會財富。社會財富需要“防衛”。古城用於對社會財富的防衛。在今天,無法知道商時代生產什麼,怎樣生產。一旦判斷了古城用於對生產品的防衛,那麼,這生產品就一定是穀物類,肉類以及能夠儲存的採集物,麻和毛皮。
關於歷史的分期,習慣上以政治的變革為依據,政治的變革鮮明,準確。但是,在古城時代,政治的形態模糊,用做分期很難,只能叫作領地和中心。本文以生產的關係為依據。古城的出現,表明出現了佔有土地的氏族和使用土地的依附氏族,土地從“自然資源”轉變為“社會財富”。就是說,人工生產的關係確立起來,有積累產生出來。古城的資料透露了寶貴的資訊:包括契氏族分支在內的古城人成功的實現了人工生產,他們終於結束了漂泊遷徙的生活,在相對固定的地區內生存下來。
從古城到安陽
從古城氏族與安陽氏族匯合又可以知道,古城氏族還沒有完全從巫祠獨立出來。這是因為早期的人工生產還不是今天的農耕種植。生產的積累以古城的方式保管。而積累的保管者是巫祠。這是從巫祠向生產氏族的過渡時期。公元前2千年以後,古城在大範圍裡消失,標誌生產氏族完全的獨立出來,古書稱作“商朝”的時期開始了。商朝以後,不再需要古城的方式,大小生產氏族或聯合或自立,各自有了自己的貯存能力。公元前2千年以後,古城消失。各自獨立的4支氏族統一起來,古河道,安陽和古城聯成了一大片土地,以安陽為中心的殷政權建立起來。這3塊土地的氏族就叫作殷氏族。
古城領地的主人從古書的角度叫作殷氏族。殷氏族的中心在安陽,叫作安陽殷都。殷氏族從考古的角度叫作龍山文化。著名的龍山文化的命名地在章丘縣龍山鎮,也就是古城的遺址地區。這裡的遺址與安陽的遺址屬於同一型別。這兩個遺址構成了龍山文化的基礎。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到公元前二千年的時間裡。西從安陽東到章丘這一片土地上,傳播著同一型別的龍山文化。這個地區的龍山文化叫做山東龍山,伊洛地區的龍山文化叫做河南龍山。關於龍山文化,依據相關的資料,有以下一些特徵,這些特徵描述了古城氏族的生產和生活。
古城氏族採用了新的製陶方法,製作黑陶。黑陶是是龍山文化的重要特徵。黑陶的製作沿著黃河向西普及到渭河。古城人使用的挖土的工具叫做木耒。木耒是一塊與木把連起來的木板,木板中間挖去一塊以減少挖土時的阻力。古城人有了打井技術,這使得古城人不侷限在水邊居住。在房屋建築上,出現了雙室的房屋。在古城人的領地留下多處的冶銅的遺蹟,但是沒有發現銅器,是銅器的試製時期。這個時期,“找銅”的熱潮遍及大小巫祠。
在文化方面,以安陽為中心達到了巫文化的頂峰,始族時代流傳下來的史詩經過了系統的整理。巫祠的塑像和繪畫開始進入繪畫文字階段,像天干地*樣簡單的文字已經產生出來,這是文字的準備階段。
另據關於龍山文化的考古:
“在河南省安陽市的後崗發掘出來一個上下重疊三層的文化遺址。下面一層是仰韶文化,上面一層是商朝後期的小屯文化,中間一層和(龍山)城子崖發掘出來的遺址相似。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工作者做出判斷,認為這個文化是在仰韶文化以後,小屯文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