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保證完成任務,這是執行到位的第一大要點。其含義是:對上級佈置的任務,能不折不扣地全部做好。
那麼,怎麼做到保證完成任務呢?首先必須明確一個理念:
“做好了,才叫真正做了”。
這是針對一種很普遍的現象而提出的鮮明觀點。
在工作中,當上級向下級問及某件工作時,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回答:
“我已經做了。”
但如果繼續追問下去:
“有效果和結果嗎?問題解決了嗎?”
務很多人卻回答不上來。
這就是隻停留在“做”的層面,而要保證完成任務,則必須完成從“做”到“做好”的轉變:
每做一件事,都要有結果,都要達到預定的目的。
換句話來說:只有做好了,才叫做了。
“小球轉動大球”是世界外交歷史上十分著名的一個案例:20世紀70年代,中國利用乒乓球這一“小球”,進行外交,使凍結多年的中美關係得到化解,從而轉動了“大球”。
談到“小球轉動大球”,在人們印象中,這主要是毛澤東、周恩來等偉大人物在起作用。這當然是毫無疑問的,但其中,還有一些優秀的幕後執行者,正因為有他們的努力,才共同創造了“小球轉動大球”的奇蹟。
在這些優秀執行者中,毛澤東的護士長吳旭君就是其中一位。
解放後,中美關係一直處於比較緊張的狀態。
1971年,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日本名古屋舉行,中國派團參加了比賽。一個偶然的機會,中國著名乒乓球運動員莊則棟和美國球員科恩結下了很好的友誼,並互贈了禮物。
這一舉動頓時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這些報道也引起了毛澤東主席的注意,每天他都會詳細閱讀有關世乒賽的報道。
面對媒體的採訪,科恩表達了想和隊友一起訪問中國的願望。
很快,北京就收到了來自名古屋中國乒乓球代表團的報告,報告中希望能夠批准美國乒乓球隊近日訪華。
但外交部認為時機還不成熟,於是和國家體委聯合起草了一份關於不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的報告,並將這份報告送到了毛澤東手上。
檔案送達後,毛澤東一直在思考,因此遲遲沒有作出決定,直到4月6號世乒賽結束的那一天,實在不能再拖下去了,他才同意了不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並將批示後的檔案讓自己的護士長吳旭君退給了外交部。
外交部將這一指示傳達給了在日本的中國代表團,當時已經是下午4點多鐘。
當天晚上,毛澤東吃了安眠藥準備睡覺。11點多鐘,吳旭君發現主席已經十分睏倦,趴在桌子上昏昏欲睡。
突然,她聽到毛主席嘟嘟嚷嚷說起話來,吳旭君開始並沒聽清毛主席在說什麼。於是她趕緊認真聽,聽了一會兒才聽出,毛澤東的意思是要她打電話給外交部的王海容。毛澤東用低沉而含糊的聲音說:“邀請美國隊訪華。”
吳旭君一下子愣住了,主席的意思可跟白天退走的那份檔案恰恰相反啊。
而且主席曾經跟她交代:“吃過安眠藥以後講的話不算數。”
這可該怎麼辦?再過幾十分鐘就是4月7號了,世乒賽就該結束了,明天一早說不定美國隊就回國了,這樣一來,絕好的機會可能就錯過了。
但如果照主席說的話辦,顯然又和白天檔案的精神不符,萬一辦錯了,美國隊真的來了,那可怎麼辦?
保證完成任務(2)
但想到主席一直非常重視和關注中美關係,加上最近他對世乒賽報道的關注,她想主席可能確實在最後一刻改變了主意,重新作出了決定。
那麼,這到底是毛主席在清醒狀態下作出的決定,還是在吃安眠藥以後不清醒時的想法呢?換句話來說,毛主席剛剛說過的話,算數還是不算數呢?
經過反覆詢問、再三核實,最終她確定這是主席在清醒的狀況下作出的決定。於是,她立刻起身往值班室跑,用電話傳達了毛澤東的最新決定。
就這樣,由於在世乒賽最後一天最後一刻的這個決定,中國用“小球”轉動了中美關係這個“大球”,成為了中美關係“破冰”的最好時機。
毫無疑問,“小球轉動大球”,首先來自毛澤東的英明決策。但是,假如沒有吳旭君的執行到位,會達到這樣的效果嗎?
恐怕很難。
那麼,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