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切莫逐字背誦,討論中應穿插解說及範例、著作,與朋友對話時訓練你的演說,不必擔心你的演說,不要試著模仿他人,要忠於自己等。
不少學員遵循卡耐基的方法,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正因為此引起了評論家的爭議。
評論家莫卡因認為卡耐基的課程造就了一些社會投機分子,他的畢業生能巧妙地處理事物而爬上那些不曾學習過卡耐基基本方法的夥伴頭上,造成社會的不平衡。
卡耐基則反駁說,他的課程是解決一些人處理問題上的方法,而且每個人都有富有的權利,不應該貧窮。社會本來是不平衡的,無須他來製造不平衡。他還邀請許多評論家聽聽他的教學課程的一節或兩節。該課程的目的是讓參與者解除戒心。在幾節課後,有些人可能認為這象一場精神振奮的集會遊行,但若對這種課程作出評價,那就是觀察者感受到教室內充滿誠摯的氣氛。
又有些評論家則批評卡耐基對於有關真誠的問題似乎顯得過於天真。例如在《影響力本質》這本書中,他描述約翰·洛克菲勒對於歷時兩年的流血、痛苦的罷工事件,仍是以善待罷工者的方式取得喜劇收場。卡耐基只提到他的友善使罷工者回到工作崗位,而隻字未提罷工所提出的加薪問題。
這位評論家說卡耐基把問題的事實作簡單化的評價。他提出洛克菲勒的確對工人發表直接且具有信心的演說,但是,他也提出了實際解決之道遊說罷工者支援他,那便是很有威力的一項對新工資、工作生活氣質及訓練僱員的特別契約。
對於這種批評,卡耐基承認他對洛克菲勒罷工事件的確存在器重,但這種器重恰恰反映出卡耐基的信念。他說他相信洛克非勒取得優勢的原因在於善用人際關係技巧。
卡耐基認為和平地處理罷工問題就是成功。工人們是否獲得提高工資可以不問,因為結果不如方法來得重要。如果工人在相同的友善方式下加了兩倍的工資而停止罷工,他認為洛克菲勒仍然是贏家。
為了進一步說明自己的觀點,卡耐基又舉出了許多例項來駁斥這位評論家的觀點。
在他的早期事業生涯之中,他既對自己的演說經驗進行觀察,也對許多學生們進行觀察,並把這些觀察總結為一點:
很少有人能有足夠的技巧去表演虛偽的真誠,因為大多數聽眾擅長於以直覺來判斷真誠還是不真誠。
由於存在著這樣的事實,所以說他對真誠的理解過於天真也似乎過於偏激了。他在教學中沒有教導人們試著去欺騙任何人,而是去用自己的真誠感動別人,使別人來支援你的事業和幫你建設你的目標,使你獲得成功。
另一位有影響的評論家馬丹·史密斯在一這報紙上撰文評論卡耐基。
馬丹·史密斯認為這位密蘇里的農村男孩已忘記什麼是貧困,他說他從別人的不幸中而獲取生計,並且致富。
卡耐基的內心對此也有一點點認同。隨著他的教學事業的蓬勃發展,他的書籍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購買,他因此而變得十分的富有。他的確清楚並理解他是從別人的不幸中獲取生計並且富起來的,但他認為他沒有理由處於貧困之中。因為任何一個人都有追求富裕的權利。
卡耐基多年的教學實踐使他有充分理由讓人相信,他使那些曾經不幸的人改變了命運,使得他們的生活更加美好。他們也因接受自己的課程和教育而在社會中一展身手,去追求人生的目標。
儘管卡耐基對一些詰難作出了反批駁,但他還是處於深深的困惑之中。
這種困惑可以從他的一篇文章中體現出來。1938年,他為《礦工》雜誌撰寫的啟發性文稿中,標題非常的簡單,叫《拉你的鞋帶》。從這篇文章中讓人體會到一種愉悅感,這種愉悅感是因為在他的生命中融入了成功,從而盪滌了他原先的抑鬱生活。
他在這篇文章中以親身經驗證明,任何人都能超越貧困和精神沮喪,倘若失敗了,那隻能說是他們自己的過失。
財富的增加,以及家庭生活的不和諧,有人能理解他,有人又不能理解他,深深的寂寞感和孤獨佔據著他的心。然而他自身曾經歷的貧困使他銘記貧困的苦楚,現在他又似乎忘卻了這些。他對礦工的描寫便可見這種矛盾。
面對著別人的貧困,卡耐基確實提供了一些如何面對〃這些艱難的時光〃的一些特殊建議。他認為,當你的朋友談論喪平時,你應該有談論的勇氣。不要在接受文化教育時心裡牽掛著你的麻煩,而應該表現出你們不害怕並且保持身體力行。愈是喪氣,就愈應該參加到更多的高爾夫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