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頁)
肖勁光應了一聲:“對,這一點十分重要。”
車是沒法再往前開。
兩人深一腳淺一腳踏著爛泥往村裡走。
這地方怎麼開會?一向打前站的楊立三說:“這些打壘的窯洞,經這大雨襲擊,不是塌了牆就是漏著雨,沒幾間像樣的。”
“再看看吧!”肖勁光耐心地往前走。
他們找到村長,說明來意。
村長想了想,道:“村頭大槐樹下有一傢俬塾,那兒有三間房子,看看合用不?”
私塾老先生姓馮,滿口的“之乎者也”,不過人挺忠厚、挺熱情。
幾人一塊客氣一番後,馮老先生便領著看房子。
村長在一旁說道:“這可是村裡最好的房子了。”
房子是還湊合。三間乾打壘的窯洞,左間馮先生住,中間一間是教室,放著幾張桌凳,右面一間是空房,放著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
肖勁光當即決定:“馮老先生,就這麼定了。借您的房子作會場了。”
“不勝榮幸!不勝榮幸之至!”馮老先生滿口應允。
“楊處長,號上吧!”肖勁光吩咐道。
隨後,兩人又同村長一起去看住的地方。
村東頭有一座廟,比較清靜,不漏雨。楊立三看了後說:“這間給主席吧,借幾塊門板,收拾一下,稍微好些的就算這兒了。”
肖勁光表示同意。
另外,又號了一些住所,都是老百性的破破爛爛的窯洞。簡陋得不能再簡陋了。
雨停了。
洛川的初秋,已經有了大西北那種特有的蕭條與清曠。人們開始準備收穫,並用收穫的喜悅來平靜地結束過去,開闢新的生活。
參加洛川會議的中央和軍隊領導人,從延安、從西安、從三源陸陸續續趕來了。
肖勁光和楊立三又忙壞了。
“我的參謀長啊,你給我分的房子怎麼住嘛?”只見博古從後面一邊喊,一邊追上來,“沒有門,沒有窗……”
肖勁光轉過身來向博古作了耐心的解釋。
“那隨便換一間吧!”博古還是不信。
楊立三奮一旁急了:“這樣吧,博古同志,你看前面那間怎麼樣?”
三人緊走幾步,來到一間窯洞前。房子就根本沒開窗,室內黑不溜秋的。
只有一張門板放在一隻水缸上。
楊立三說:“你要換就只這一間了。這是參謀長和我住的。”
“這兒條件太差了。算了吧。不換了。”博古一邊說、一邊出門往回走。
本來就很忙的肖勁光又急忙和楊立三小跑步地去招呼另外一些人。
說實話,當時的條件也確實太差。就是在這樣一種艱苦的條件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洛川會議召開了。
“媽媽,爸爸現在在哪裡呀?”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總在車廂裡不甘寂寞,推著一箇中年婦女反覆問:“媽媽,爸爸現在正幹什麼呀?”
媽媽似乎有些暈車:“別吵了,永寶。等一會你就知道了。”
這輛汽車是西安八路軍辦事處送一些青年學生去延安的。汽車穿溝過粱,在黃土公路上不緊不慢地行駛。車廂裡坐滿了從北平、天津等地奔赴延安的青年學生,他們說說笑笑,有時乾脆放聲唱起來。他們大多沒有見過這黃土高坡,對這一路上的見聞都感到無比新奇。
除了那些學生,再就是這母子倆。
這個女人叫朱慕慈,是肖勁光的妻子。這個小男孩叫肖永寶,是肖勁光的兒子。
肖勁光與朱慕慈分別快七年了。
那還是1931年春,肖勁光在閩西擔任彭楊步校校長時,朱慕慈從瑞金到上海,來彭楊步校住了幾天。本說好,朱慕慈把孩子生了再回根據地,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一直沒能見面。
直到去年,在蔡暢的幫助下,才通了信,又幾經周折,朱慕慈才帶著孩子,輾轉千里踏上了到延安的路。
這時候,六歲半的永寶還沒見過爸爸是什麼模樣呢。也難怪他一個勁地纏著媽媽打聽爸爸的情況。
汽車在黃土高原上顛簸前進。朱慕慈的心裡充滿了激動與渴望……
陝北洛川。馮家村。
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正順利進行。會議主要內容為:(一)政治任務問題;(二)軍事問題;(三)國共兩黨關係問題。
毛澤東在會議上作了軍事問題和國共兩黨關係問題的報告,並作了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