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セ孟氳鬧�鬥腫有枰�玫較M��
(2)空運到中國的租借法案物資只佔從緬甸運到中國的物資的極小部分。而大量的物資則是透過沿海地區走私進入中國的。
(3)如果中國遭受戰爭僵局和高速通貨膨脹的削弱而成為一個被動的盟國,聯合國在抗擊日本的戰爭中將處於極為不利的局勢。在南太平洋地區實施逐島登島作戰的戰略不能實施,寄希望於在蘇聯的西伯利亞實施反攻也變得不現實。(如果蘇聯對日本宣戰,日本可以輕易地切斷其橫貫西伯利亞鐵路線,日本一直在中蘇邊界保持25%優勢於蘇聯的兵力。)如果中國不能成為一個進攻基地,實施聯合國的戰略就需要一支龐大的艦隊和數百萬的軍隊。
(4)為使中國免遭封鎖的影響,在那裡保持能對日本實施有效打擊的基地,聯合國必須做到:重新佔領緬甸,打通緬甸公路;給中國更多的戰爭物資援助;在確定大戰略時利用中國軍事家的經驗和才能。
來自中國的報告支援徐博士的論點。卡薩布蘭卡會議決議要求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無條件投降,消除了一些中國人的恐懼,即太平洋戰區可能淪為僵持的和平。中國能及時得知最新的軍事決定說明聯合國沒有忘記中國,但中國未得到邀請參加會議。
中國戰場仍未被攻破。但堅守在前線計程車兵已經換人。中國的英雄都病倒了。有1名作戰負傷計程車兵,就有10名因病臥床計程車兵;有1名因患痢疾、肺炎或瘧疾而住醫院計程車兵,就有4名仍留在野外露營或戰壕內無醫無藥等待救援計程車兵。所有這一切慘狀的根本原因是大範圍的營養不良,問題如此嚴重,沒人敢嘗試去解決它。中國士兵每天只有24盎司(約合680克)稻穀作食物,從這裡獲得他們的身體所需要的脂肪、維生素和碳水化合物。只有胡宗南將軍有遠見,其部隊戰鬥力強。他命令部隊開荒耕種,所收穫的穀物用於補貼軍需供應的不足。
1943年2月,宋慶齡打破沉默,再次談論中國的民主道德。她再一次喚起了人們心中沉睡的孫中山先生的國家的希望,孫中山提出的建立自由民主新國家的計劃在蔣介石統治下和戰爭的壓力下幾乎喪失殆盡。
宋慶齡說中國的未來必須實現三個目標:(1)中國必須成為與其他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和軍事上平等的國家。(2)中國必須拯救在日寇佔領區的民眾,必須把日本侵略者從所有的中國領土上趕出去。(3)中國必須建立由全民選舉產生的人民代表大會,並賦予它目前正被國民黨竊取的權力,這是孫中山先生關於國家發展三階段的最後一步任務。
蔣介石正肩負著中國治國安邦的艱鉅重任,沒有理會宋慶齡關於國內改革的要求。但她的話對西方也是一個提醒,中國的事情不僅僅是軍事鬥爭。
在封鎖中面臨滅亡的時刻,中國因環境條件和被忽視得不到有效的軍事援助,中國實際上是在正告美國和英國,採取最後行動的時刻已經到來。中國利用她目前極度的困境向華盛頓和倫敦提出以下莊嚴的問題:中國是否制定政策時只遵循莫斯科的意見,還是按照真正的聯合國的意圖?中國人出於自衛,必須奮起抗戰結束戰爭才能不淪為日本人和中國傀儡的統治嗎?或者中國贏得抗日戰爭勝利,在戰後的太平洋地區,成為真正的聯合國的一個強大的成員國,一個和平和經濟發展的堡壘?
宋美齡在美演講請援(1)
1943年,2月底,172名新聞界人士,包括女記者,擠進總統的橢圓形辦公室裡(比羅斯福總統出席卡薩布蘭卡會議回國之後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還多23人),正期待著觀看一場精彩的表演,領略蔣介石夫人的機智與才幹。他們當中許多人前一天在國會已被蔣介石夫人的口才所傾倒。他們並不知道會上究竟將講些什麼。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這會兒帶著一種叔叔溺愛美麗的侄女的神態介紹蔣夫人。他說,蔣介石夫人是“與眾不同的特使”,他還要求記者不要問她“難以回答的問題”。
有個記者問她:有報道說中國並沒有充分運用中國的人力資源,這種說法是否屬實?蔣夫人臉上立即露出不悅之色。她說:中國在人力上已盡全力,但缺少軍火。羅斯福總統曾經說過中國需要更多的軍火供應。中國不缺少訓練有素的飛行員,但沒有足夠的飛機和汽油。
一個記者追問:中國如何獲得軍火?蔣夫人很巧妙地把難題推給羅斯福總統。她恭恭敬敬地轉向羅斯福說道,總統解決過許多重要問題,渡過許多危機,因此她認為最好由總統來回答這個問題。
記者群微笑著看